能否激活消费要看中低收入者钱袋

作者: ■何翠云

    7月20日,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整为三级,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其疫情降级也意味着此前从紧的生产、生活、出行、交往活动可以适度恢复,总而言之,消费复苏前景看好,近期股市消费题材再度被激活,激活消费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发改委日前在7月份例行发布会上也表示,要着力激活消费潜力。我国有14亿人口的强大国内市场,吃穿住用行等传统消费、文化旅游养老等服务消费、数字网络信息等新型消费,空间都很大。积极推进家电、汽车等更新置换及回收处理,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推动文旅、餐饮等消费有序恢复。完善免退税政策,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更便宜的消费商品。加速拓展5G应用,满足居民高品质服务需求。推进电商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
    近年来,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成为媒体舆论争论的焦点,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应,刺激消费不仅应从消费升级、供给升级、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更应从消费降级的视角来分析思考问题,准确地说,更应从整个社会居民收入结构来分析。据报道,我国有6亿人月收入平均水平只有1000元左右。这意味着我国有着庞大的低收入人口基数,因此,激活消费,必然需要更多关注中低收入阶层。
    可以分析,高收入人群有着消费升级或者投资理财等的需求;中产则由于收入增长缓慢或房贷等压力,其消费需求则有可能压缩;而低收入群体可能因疫情等风险而陷入贫困。近年来,居民收入结构仍然呈分化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等收入组在过去3年(2016-2019年)收入累计增加了19%,高收入组3年累计增长29%,本来中等收入阶层与高收入人群收入差距已经存在了,但在过去3年中又明显扩大。因此,当前谈刺激消费,应更多聚焦中低收入阶层。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影响,一些输血性刺激消费政策不断,如大量发放消费券、加强金融消费供给力度等。截至目前,全国已有约80个省、市、区(县)宣布发放消费券,总金额已达百亿级别。但目前消费券发放仍缺乏公开监管机制,或可能成一部分人福利,而最需要消费券扶持的中低收入群体却被排斥在外。消费刺激政策如何真正让中低收入阶层收益值得关注。
    也有观点呼吁,加强消费金融,激活三四亿人口规模的工薪阶层的消费潜力。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产品过剩时代,加之外贸受到疫情冲击,启动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已成为当前国家主导政策。的确,短期消费金融的刺激,无疑可以激发消费活力。
    笔者认为,输血性刺激消费政策,本质上都是短期效应,从长远来看,更应关注居民收入增长对于消费的决定作用,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与基本生存福利的改善等对于消费的影响。
    当前激活消费、拉动内需,仅仅依赖输血性消费政策的刺激是不够的,应加强研究出台造血性刺激消费政策。一方面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保障稳定就业率;另一方面不断普遍性增强居民劳动就业能力,并持续改善民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保障;让民众不仅有钱可以消费,更让民众有钱敢于消费,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针对居民收入持续分化的现状,提出切实的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社会居民收入结构,仍是制定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如果居民收入呈分化状态,那么就意味着消费将可能呈现分化趋势,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经济产业升级缺乏普遍的市场消费基础与支撑。当前受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供给侧改革与产业升级,也意味着消费相应升级,更意味着民众收入普遍增长,而不可能仅仅是部分人的收入增长。因此,当前激活消费,不仅应关注有消费能力的消费人群,也应考虑有消费潜力的消费者,更应聚焦有消费需求却缺乏消费能力的中低收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