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重要窗口”造就“大国工匠”

民办高等教育亟待赋能

作者: ■本报记者蔡杨杨 特约通讯员王少波
    40多年来,民办专修学院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为满足"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社会需求,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同时也给社会资源、民间资本加入高等教育行列提供可行性路径。
    呼唤政府为民办高等教育“赋能”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摇篮”。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国共有807所民办专修学院,87万在校学生,14万名专任教师,近百亿设备资产,现有的学历教育民办高校中3/5是从专修学院升格发展而来的,成为当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
    面对今后防疫抗疫的常态化,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接受高职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发挥“蓄水养鱼”的功效,对于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公平公正、推进职教扶贫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完不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扩招任务,另一方面是我国民办专修学院教育资源空置严重,造成浪费。
    赋予2019年高职扩招百万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进一步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机遇。鉴于2019年全国高职扩招的实际情况和当下防疫抗疫常态化的社会需要,日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专修学院委员会的院长们专门给全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致信,希望建议教育部将民办专修学院纳入高职扩招院校,赋予民办专修学院高职学历教育职能,给予民办专修学院更大的职高招生自主权,为共同应对疫情和扶贫攻坚做出贡献。民办高等教育奉献在“重要窗口”
    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有生力量——民办专修学院的师生默默奉献在“重要窗口”。武汉现代家政进修学院、北京演艺专修学院、武汉海洋专修学院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腾出校舍供抗疫使用;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嘉兴市秀水经济信息专修学院、武汉华佗中医针灸进修学院、北京演艺专修学院等院校还为防疫捐款捐物500余万元。
    作为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摇篮”,面向新时代,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的领导下,全国优质专修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投身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凝聚力量,团结拼搏,专修学院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模式和特点。
    以浙江新世纪经贸专修学院、珠海外经贸专修学院为代表的专修学院“党建模式”,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活力,确保了专修学院发展的正确方向;以陕西九三培训学院、沧州渤海专修学院为骨干的退伍、退役军人培训基地的“军民融合模式”,搭建了退伍退役军人职业技术培训、学历教育提升的有效平台;以江苏南洋文理研修学院、南京新华电脑专修学院领衔的以人工智能、无人机驾驶等新技术培训群体的“人工智能模式”;以山东济南华洋职业专修学院、西安生物医药专修学院的“大健康模式”,开拓大健康教育培训新平台;以北京演艺专修学院、河北文理专修学院为代表的演艺、旅游文化为核心的“演艺模式”,为首都及地方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以武汉现代家政进修学院为代表的“家政服务模式”为我国家政学的建立作出了奠基性贡献。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专修学院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俞建明认为,专修学院招收的是最容易被社会遗忘的群体,同时又是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
    全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认为,专修学院能走到今天,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其根本原因是专修学院坚定跟党走,按照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要求办学,目前在287所优质专修学院中做到了党组织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