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三连跌 回调幅度大
A股熄火了吗?
作者:
■本报记者董潇李涛
7月16日,A股出现较大幅度调整,这也是连续三个交易日回调。截至16日收盘,沪指收报3210.10点,跌幅4.50%,深证成指报12996.34点、跌幅5.37%;两市超过3500只个股出现下跌,254只股票遭遇跌停,下跌家数与跌停家数均创下7月以来新高。
市场到底是获利回吐,还是大资金撤场?牛市还在吗?调整还会持续多久?这是所有人的疑问。
金融板估值较低还有上升空间
从7月1日至7月7日,银行指数从4205.10飙到5106.73,涨幅高达21.4%。其中,7月6日银行指数大涨9.03%。之后,银行板块出现全面回调,通达信软件显示,银行指数从7月7日2134.67点见顶后连续下跌6个交易日,至14日最低跌到了1910.49点,区间跌幅高达10.50%。
对于银行板块最近连续重挫的原因,华龙证券人民大道总经理牛阳表示:“银行股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股,不是用来炒作的,而是用来价值投资的,用来稳定市场情绪的,也是投资者可以用来反射政策导向的标的。从最近银行板块连续大跌的走势来看,说明管理层希望股市稳步走高而不是快牛疯牛模式,对货币政策的态度依然是‘精准施策’而非‘大水漫灌’。”
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首席投资策略师王昕杰认为,这一轮金融股的上涨是由估值修复引领的上涨,而在金融类股之后一些其他的板块如果能够在这个行情中接续的一个上涨,才会是牛市行情的来临。
业内专家多数表示:金融股在市场中被长期低估,但其盈利却比较稳定,板块又占有整个市场的权重比较大,所以在这一轮上涨行情中,金融股产生一定的上涨,也带动着指数的上涨,同样也有助于激活市场的情绪。
银行板块未来走势如何?专家称,此次回撤主要原因是相关板块近期上涨速度过快,部分获利盘落袋。从目前板块PB来看,银行板块估值仍然较低,未来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公募基金长期看好科技板块
根据港交所信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7月14日减持交通银行4230万股股份,持股在交易后从9.09%降至8.98%,合计套现约2.3亿港元。
那么,监管降温之下,该如何应对后市?“现在监管层发出的降温信号,并没有明确的转向信号,只希望市场慢一点,还是希望市场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也就是说,市场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时候的操作,涉及到投资人的市场经验,包括对市场的理解,需要不断去评估和观测。”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的调整还属于正常回调整理,也是强势整理。毕竟这一波以来涨幅,尤其是创业板、科创板已经相当可观了,回调或整固都属正常现象。
“这轮调整的出现,一是宣布了这轮快牛阶段的结束,后期将进入慢牛长牛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对近期一些利空因素的反应。”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有业绩支撑的消费股在市场震荡中维持了较为强劲的表现,而科技股调整幅度较大。”“后市还有很多机会,但是上涨幅度过高的一些科技股、券商股可能面临短期调整,而现在市场的调整为前期踏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增持的机会。”
时下,不少投资人感叹,“这行情还能愉快地继续吗?”银河基金王海华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市场或仍延续震荡攀升。短期看,可能出现节奏型调整,但调整空间不大。中长期看,经济周期的复苏和科技复苏叠加全球性的货币宽松,因此他对A股长期机会是比较看好的。“货币政策的根本调整导致房地产的价格回归理性;近些年的金融供给侧改革使理财产品的投资吸引力也大幅下降,让股市尤其是公募基金成为理性资金更青睐的选择。”他说道。
目前,以科创板为代表的企业上市标准的优化,给股市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企业。这是一个时代性的机会,也是投资的黄金时代。今年业绩一骑绝尘的诺安成长基金经理蔡嵩松指出:当前科技产业处于景气周期的起点。拉长周期来看,科技公司是助力我国科技腾飞的重要武器,随着5G通信端建设高峰期的到来,科技产业的景气周期刚刚开始。
蔡嵩松强调,现阶段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是疫情和流动性。今年行情波动较大,源于疫情对需求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经济来说只是暂停,疫情高峰之后需求会逐渐恢复。“全球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流动性在经济好转之前或有微调,但幅度不会很大,今年的流动性宽松,是我们做出所有决策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中美贸易摩擦不再是增量信息,因此我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行业本身和股价预期上。非常庆幸能够站在国家科技腾飞和变革的起点,科技长景气周期刚刚开启,我们会努力把握这个历史机遇,陪伴优秀公司成长,为中国科技发展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为投资者争取长期良好的业绩回报。”
保险资金不断加仓地产股
此前,监管层已启动为A股快牛行情降温。7月8日晚,监管层清查场外非法配资平台,证监会集中曝光258家非法从事场外配资平台名单。7月9日,社保和大基金出现减持计划。当晚,中国人保公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拟减持公司A股不超8.84亿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以当日A股收盘价计算,对应市值为72.93亿元。
统计同时显示,险资仍在不断加仓地产股。日前,招商蛇口披露一则股份增发公告,将向战略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用于支付向深投控购买其持有的南油集团24%股权的现金对价。平安资管、平安人寿将以每股16.58元人民币认购招商蛇口非公开发行的股份,认购股份数量和具体金额将另行签署补充协议确定。
据了解,自2015年开始,平安就陆续参与地产股权投资,如今已成为碧桂园、旭辉、华夏幸福及金茂的第二大股东。显然,它绝非险资投资地产股的孤例,地产股一直都是险资关注的重点。
在2014年到2016年,生命人寿、前海人寿及安邦等险资,大肆举牌地产股。目前,在众多房企前十大股东之中,亦不乏险资身影。如在远洋地产、中国人寿以及大家保险的合计持股比例已经接近60%;金地集团来自保险行业的股东持股比例已超过51%。
据统计,险资还在不断加仓。自2019年末以来,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等长期资金持续新进或增持地产股。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数据来看,2019年末以来,无论是中国平安举牌华夏幸福、中国金茂,或是太平人寿举牌上海临港,均属险资举牌地产股。2020年1月3日,太平人寿再度披露举牌大悦城的信息,其通过参与申购大悦城非公开发行股份,获配2.834亿股,占比6.61%。
另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下半年至2020年第一季度结束,保险公司、社保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仍在持续新进或增持地产股。险资共增持华夏幸福、招商蛇口等地产股6只,并积极拓宽新的投资标的,在增加已有地产股持仓之外,新进荣盛发展、蓝光发展等10只地产股,仅有6只股票遭遇减持。
券商板块就出现较大幅度上涨,6月18日至7月8日,券商指数从8370.58上升至最高12427.35,大涨48.46%。
(图)最近三日(7月14日至16日)北上资金大举流出,尤其是周二(7月14日)创出历史最高的资金流出额,加大了防御板块的调整力度,从技术指标看,市场风格进入震荡调整。从另外一方面看,市场近期新增资金较多,震荡调整刚好给予机构建仓时机。图为7月16日当日上证指数大盘走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