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技术要素市场化“最后一公里”

作者: ■王菲

    在五大生产要素中,技术要素的市场化,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该组织《专利合作条约》(PCT)框架下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这表明,我国多年持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已取得显著成果,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构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中,正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加上更早前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两份文件的发布,标志着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设进入快车道。
    可以预见,上述《意见》的发布,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红利,进一步推动市场资源技术创新领域加速流动,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加快融合。
    当前,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技术要素市场领域,就是要找到使资源配置更优的市场模式,推动技术要素资源更有效率地流转。其中,如何通过产权激励鼓励创新、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两个重要环节。
    在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技术性密集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促进权利人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成果利益的最大化。但目前知识产权保护仍面临一定的困难,有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有些知识产权纠纷,面临司法取证难等情况;在司法实践中,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判决赔偿标准较低,直接导致违法成本与维权成本倒挂。此外,知识产权的市场化运营能力也有待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将有望纾解以上难题。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研发投入主要面向高校和研究机构,产生的科研成果要想有效得到应用,在给予科研人员奖金奖励外,还要从深层次解决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拥有,以及市场主体运营的控制权等问题。
    为此,《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特别提到,要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加快全国技术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发展科技成果、专利等资产评估服务,促进技术要素有序流动和价格合理形成。同时,还要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加强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建设、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科技部火炬中心印发的《2020年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提出,2020年,我国将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G通信等“硬科技”领域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着力从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和人才链等多个环节,打通技术要素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要素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科技水平更是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