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资本盛筵为谁而设?
作者:
■李富永
涉市未深的新能源汽车新手,刚一出场就受到热烈的宠爱,令其市值迅速追超曾经霸主,这样的现象不仅在美国的特斯拉身上表现得令人瞠目结舌,而且在中国也演绎了同样的版本。这将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机制显露了出来。恰当与否则另当别论。
先说如日中天的特斯拉。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累计涨幅超过3倍,市值从1000亿美元到2000亿美元,用时不到半年;而从20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的突破,仅用了不到两周时间。仅仅7月10日的2800亿美元的市值,就已经大幅高于传统汽车巨头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甚至能抵得过丰田、本田和法拉利的三者总和。
特斯拉如此疯狂,是否意味着它比丰田本田更挣钱?完全不是。从营收来看,特斯拉与丰田、本田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2019年度,特斯拉只有245亿美元的收入,而丰田高达2768亿美元,本田1381亿美元。不仅营收差距巨大,丰田赚的钱让特斯拉难望项背,自创立以来,特斯拉几乎是一直亏本,与巨大的投入相比,简直是一个烧钱机器。
本身不挣钱甚至亏钱,但预期的身价却提前兑现,这样的境遇不只特斯拉独享,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厂商也沐浴到了资本的春风。
截至7月10日收盘,比亚迪最新总市值达2252亿元;与其相反,国内传统汽车老大上汽集团,总市值下滑至2212亿元,新旧技术的地位由此易主。另一个“造车新势力”蔚来,近日也坐上了股价火箭,从2019年10月初最低点1.19美元算起,不到一年时间,股价已经突破15美元,涨幅超过10倍。
但如果论起销量和收入,比亚迪也同样难以和上汽集团相比。据财报数据显示,比亚迪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277.39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41.93%,扣非后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60.64%。
新能源汽车不分中国美国,都在资本市场上收获了高额的提前兑付。但由于期待高而支付的高定价,并没有与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相对应,短时期内发生的定价翻倍的状况,只能说是资本市场自身的因素使然,而非投资对象经营业绩推动的结果。不到两周时间,市值从20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特斯拉自身根本没有这样的增长,其膨胀的力量完全来源于华尔街。
这其中显示出的资本的定价体系和估值标准耐人寻味,火箭一般的蹿升究竟是价值预期还是估值泡沫,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最需要时间验证的是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美国资本市场对它的定价是否恰如其分,现在看来还很难说。至少从全球范围看,并非所有人都和华尔街的大亨们那样痴迷和癫狂。
美国的资本市场如此青睐特斯拉,据介绍主要是看好其两个因素,一个是作为新能源汽车其销售量巨大,特斯拉预计今年将交付50万辆;二是其独一无二的导航技术。其中,对第二个因素的分量更重。有投行分析师指出,如果更多的客户选择购买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SD)软件,那么特斯拉的毛利率有可能达到30%。
美国的资本市场将特斯拉捧到了天上,但环顾全球,并非所有的国家都买账。特斯拉宣称其自动驾驶技术年内将达到最高等级L5级,但很快招来了质疑声音。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周二,德国慕尼黑法官裁定,特斯拉在自动驾驶系统能力方面误导消费者,因此禁止特斯拉在其广告材料中包含“全自动驾驶潜力”和“全自动驾驶”等字眼。在美国国内,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遭到了包括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在内的监管机构的批评,称其缺乏安全保障。
产能方面,不顾政府防疫禁令强行复工的特斯拉,结果还是中招了。最近,其位于美国加州弗里蒙特的汽车组装工厂,员工感染新冠病毒的危险激增。到目前为止,已有130多名特斯拉员工病毒检测呈阳性,且有15%员工与感染者直接接触过。今后的开工能否维持将面临考验。今年能否实现交付50万辆也存在变数。
甚至在华尔街内部也存在分歧,悲观者更多关注的是特斯拉的缺点,譬如其市净率超过10倍、亏损、产能不足、画饼充饥等。
总之,资本市场对新技术的热情固然可嘉,但也要防止言过其实。资本身上的感应器对投资对象的感受是否准确、究竟是高瞻远瞩还是夸大其辞,特斯拉是否具备有避免类似波音737MAX客机那样的系统错误的能力,都需要时间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