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评说二季度经济数据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经济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456614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5%。
    多位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在二季度实现“深V”反弹,最新出炉的经济数据背后展现出“中国信心”。
    二季度交出满意成绩单
    上半年,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特殊挑战,中国聚焦“六稳”“六保”,推出了各项打得准、落得实的应对措施,这些政策已经在发挥实效,经济先行指标正在释放出积极信号,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并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直言,由于中国抗击疫情成功,加快复工复产,特别是“六稳”“六保”做得很到位,所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必然成为一个亮点。疫情过后,中国对全球的依赖会越来越小,而全球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大。
    魏建国认为全球供应链将“从西到东”转移,他归纳为四个“东移”,即高端产业、技术资本、高端服务、高端人才将从西方向东方特别是中国转移。
    “我相信疫情过后,中国肩上的担子将会更重,全球对中国的期望也会更大。因为中国成功进行了复工复产,成功地使经济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其影响力、说服力、公信力也得到了全球公认。”魏建国说。
政策落地助力“六稳”“六保”
    对于新冠疫情冲击下的跨境资本流动形势回顾与展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用“先破后立”来概括。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围绕“7”上下波动,成为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初步经受了疫情大流行、经济大衰退、金融大动荡等各种冲击的考验。
    管涛认为,中国经济具有率先复苏的优势,PMI指数连续四个月在荣枯线以上,出口和利用外资的表现都超乎市场预期,最新的二季度经济表现也实现3.2%的正增长,也比市场预期要好,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起到支撑作用,汇率开始稳中趋升,下半年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作用会逐步显现,但也要注意,消息面因素有可能加大汇率的双向波动。
    他认为,从资本流动形势来看,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含净误差与遗漏),3月份遭遇了全球股灾的冲击,人民币债券资产的全球避险角色初步显现。这就导致IMF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全球外汇储备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市场份额都创了历史新高。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表示,GDP增速、分行业增加值、PMI、制造业PMI、产能利用率、CPI、PPI环比、进出口、消费,这些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都可以支撑趋稳的判断。这种趋稳,不仅是指标的回升,更重要的是信心趋稳、预期趋稳。
    谈及下半年态势时,董煜分析,随着上半年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三四季度有望能恢复到接近正常增长率的水平。但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都会面临与以往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宏微观经济政策都要更加积极和灵活、更加精准和到位,特别是宏观政策要更多代入微观主体的感受,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董煜认为,上半年在应对疫情的同时,中国陆续出台了一些分量重、含金量足的改革文件,如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经济体制、海南自贸港等。只要坚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眼前的困难和挑战就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
    外贸取得稳步提升
    疫情重压之下,今年外贸有多难人尽皆知。外贸率先强劲恢复不得不说是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说,事实上,从今年1月份开始,东盟就已经变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接下来的2至6月的五个月中,每个月东盟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前年东盟还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去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到今年就已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具体看,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比欧盟贸易额多出3499.7亿元人民币。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14.7%,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在投资方面,中国与东盟双向增长。许宁宁称,从中国方面来说,当前中国的大市场不断扩大开放,率先复工复产,从东盟方面来说,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缅甸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防疫的同时逐步复工复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表示,上半年外贸逐月好转,呈现出积极态势。
    谈及外贸恢复的原因,王孝松也提到,一方面是中国和东盟的进出口增长是一个重要的亮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加强对新兴市场的重点开拓很重要;另一方面,上半年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在外贸当中的比重已超60%,过去中国很多年依靠加工贸易,疫情冲击给了中国延长产业链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