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私有化后能否上演绝地求生

作者: ■本报记者 蒋元锐
    北京时间2020年7月6日,新浪公司“收到非约束性私有化邀约”的一纸公告,引爆市场的讨论和猜想。公告称,New Wave MMXV Limited(下称"New Wave")欲以41美元每股的价格收购公司未持有的新浪全部已发行普通股。41美元的要约收购价相较于要约前一天的收盘价溢价11.8%,相较于要约前3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溢价20%。
    参考之前已完成的私有化要约,11%-20%的溢价并不算高,但7月6日新浪仍跳空高开超过10%,说明市场对这个收购价格还是比较满意的。
    上市20周年的礼物
    新浪的私有化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是第一支登陆美国市场的互联网概念股,其创造的VIE架构为之后上市的中概股铺平了道路。
    20年间,新浪经历了盛大恶意并购和美国AtristeiaCapital试图改组董事会的风波,经历了股价跌到0.96美元、涨到138.31美元的大起大落,还经历了两度中概股做空潮的寒冬——只不过上次它挺了过来,这次决定顺势离开。
    截至2020年3月31日,NewWave持新浪12.2%股份,还需要收购87.8%的流通股,预计私有化花费为20亿-30亿美元之间。现在曹国伟要思考的是如何筹到足够的资金,以实现这个计划。
    “隐形”新浪
    市场普遍解读新浪私有化是无奈之举,被提到最多的原因就是新浪业务和收入过于单一,对资本无法继续产生吸引力。到现在都只有门户广告、微博和金融科技三项收入源。其中,微博对新浪的营收贡献始终在70%以上。
    由于股权分散,上市后新浪管理层屡次变动。2001年,新浪创始人王志东被逼走,新浪开始了“混乱时期”。2012曹国伟正式出任CEO前,新浪“一哥”还数次更替。频繁地更换掌门人,使新浪管理层的心思不能集中于经营和产品开发,公司没有长远的、稳定的战略计划,一度停滞不前。
    2009年,曹国伟联合其他管理人员,用MBO(管理层收购)的方式购入新浪约560万普通股,并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上市8年多后才解决了股权分散的问题。同年,新浪推出微博。这种新的社交网站形式迅速占领市场,抢走了大量原来博客的用户,帮助新浪迎来了又一次也是到今天为止最后一次高光时刻。
    从开路人到跟随者
    新浪创造了那么多个“第一”,近十年却失去了创新能力,始终扮演跟随者的角色。
    金融作为继微博之后的下一个战略板块,新浪2008年开始就举办金麒麟论坛,探讨金融行业的问题与机会,并为银行、券商机构、分析师等主体进行排名。截至2019年,金麒麟论坛已举办12界。但是,新浪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专业金融媒体,而没能好好利用其影响力,率先成为金融服务者,直到2015年新浪才成立金融事业部。此时互联网金融市场几乎被阿里和腾讯两巨头瓜分殆尽。
    新浪金融还屡次踩到监管红线。新浪旗下子公司涉足的票据理财产品、P2P平台先后爆雷。
    另外,新浪新闻在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趣头条等APP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短视频领域的探索直接导致2019年近1.78亿的损失,当年微博的利润都不足以弥补这笔亏损;新浪房产因发布不合规楼盘信息被北京市住建委发布要求整改。
    新浪私有化后,几乎肯定会回内地市场上市。内地对新浪了解更多,品牌效应更强;科创版注册制和创业板持续放宽的上市条件,保证了企业回归后上市能顺利进行;A股估值较港股更高。这些都是回A股上市对新浪的吸引点。反过来说,微博继续保持在美股上市,港股和美股市场更为接近,新浪也就没有在香港上市的必要。
    倘若真的回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新浪能再次出发吗?
    尽管市场上有否定的声音,新浪依旧踏浪前行。今年1月14日,新浪微博联合壁虎互助正式推出网络互助计划“新浪互助”,涵盖了意外医疗互助,为行业首次。
    各种看似“奇异”的操作证明,那个熟悉的开路人新浪要回来了。私有化后,新浪能否“绝地求生”,追回失去的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