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紫光、北大方正重大改革走向明朗 复旦复华、山大华特、达安基因等不同程度地转股

叱咤风云校产企业殊途不同归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交大昂立、复旦复华……这些当年红极一时的高校企业走出了不同的道路,迎来不同的宿命。近年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持续推进,“校企混改”也陆续展开,同方股份、交大昂立,东软集团、华工科技、复旦复华、山大华特等校办上市公司先后引入社会资本走出改革之路,成为校企为数不多的选择。
紫光集团混改路渐出雏形
    不久前,继紫光集团股东层面重大改革有了进展后,处于混改中的紫光集团消息不断。6月19日紫光股份控股股东西藏紫光通信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紫光”)转让紫光股份17%股份有了着落。转让完成后,紫光通信的持股比例将从52.70%降至35.7%左右,紫光通信将失去“绝对控股”的地位,更加利于社会资本参与公司运营。有分析指出,此前4月10日,紫光股份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紫光通信将会转让股份之事,也说明紫光股份在布局未来发展战略、优化股权结构、提升发展潜力的道路上,正稳步前进。
    从股权关系上来看,紫光股份属于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实控人是教育部,此次的举措符合近年来持续推进的“校企混改”,为引入重要战略资源,进一步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提升上市公司发展潜力。6月3日,清华控股、健坤投资、紫光集团与两江产业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拟为紫光集团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人——重庆两江产业集团或其关联方。
    实际上,2018年9月,清华控股计划将持有的紫光集团30%股权转让至苏州国资旗下的高铁新城,6%股权转让至海南国资,清华控股持有的紫光股权下降为15%,同时三方签署了共同控制协议,以达成对紫光集团的共同控制。2018年10月,清华控股又计划将紫光集团36%的股权转让至深圳国资旗下的深投控,同时双方达成一致安排,以让深投控实现对紫光集团的实际控制。2019年8月转让计划再次生变,清华控股与深投控的交易因“外部市场环境变化”而终止,清华控股仍持有紫光集团51%的股权,仍为紫光集团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5月7日,紫光学大(000526.SZ)公告,天津安特公司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持股比例达到23.94%,超过紫光系持股比例,通过举牌成为紫光学大的新任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巨头,紫光股份2019年收获了不俗的业绩,而根据近期其半年报预告,紫光股份业绩也出现了逆势增长。
两大巨头命运惊人地相似
    6月16日,紫光股份发布的《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看:2020年1-6月,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预计在7.17亿-7.76亿之间,同比增长20%-30%。综合分析紫光股份及其核心业务公司新华三相关公开信息可知,在第二季度,由于运营商在新基建以及5G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运营商集采大标频出,而其中紫光股份在多项集采中连续获得大份额中标,这正是紫光股份在二季度业绩逆境爆发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紫光集团昔日“买资产”留下的“后遗症”也在近期迸发:6月17日证监会官网披露,紫光集团因举牌ST金泰未报告被罚30万元;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赵伟国被给予警告,被罚3万元。
    说起清华紫光,不得不提及北大方正。回想国内最大校企、资产规模达3600亿的方正集团曝出债券违约,旗下6家上市公司半数经营状况堪忧,背靠北京大学的中国最大校企,终是走到了破产重整的境地好像就在昨天。
    4月15日,北大方正集团发布的《关于存续债券无法兑付兑息的公告》透露了该集团已于2020年2月19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进入重整程序的信息。据了解,近期方正集团已确认的债权金额合计1126.76亿元,包括保险、信托、券商、公私募基金以及基金子公司在内的共400多家机构或产品户申报其债权。其中普通债权合计1027.6亿元,有财产担保债权合计99.16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方正集团为了快速扩大规模,加速举债和跨界收购,一方面是来自金融机构1000亿的授信额度,一方面是新项目业绩频频爆雷,2016年起业绩就开始承压。
    截至2019年9月底,方正集团本部负债超700亿元,整个方正集团负债高达3030亿元,负债率高达83%,甚至超过很多地产公司。这也是随后方正爆发兑付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北大方正重组方案的预测,北大方正曾经也多次传出有新的战略投资人加入,虽然暂未有下文,但是紫光原改革方案的确是一个借鉴,高校、管理团队大概率还是占股,此外也许还会引入国资等新的战略投资人,现在未定,但有可能由三方共同控制。
“校”“企”脱钩让校企殊途
    早在2015年,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文件就提出,要逐步实现高校与下属企业剥离。
    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要求推动高校所属企业清理规范、提质增效,促使高校聚焦教学科研主业。
    根据相关文件显示,校企改革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原则,拟分两步推进:2018年选取部分高校先行试点、总结经验,2020年全面推开,原则在2022年底,基本完成高校与所属企业的改革任务。
    国内高校企业曾经在市场上叱咤风云,掀起过层层浪潮。细数这些风云企业如今的生存环境,命运与路径仍是扑朔迷离。
    复旦复华5月15日发布公告称,为配合中央深改委关于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要求,同时进一步深化奉贤区国资国企改革,奉投集团同意无偿受让复旦大学持有的公司18.74%股权及持有的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10%股权。上述无偿划转事项已经奉贤区委、区政府会议讨论通过,并获得奉贤区国资委批复同意。
    山大华特于2019年12月30日晚间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山东大学将其所持有的山东山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含所属企业,下称“山大产业集团”)100%股权无偿划转给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山东国投”)。此次股权划转协议如最终获得批准,山大华特实际控制人将由山东大学变更为山东省国资委。
    2019年10月,中山大学实际控制的达安基因公告,收到中大控股告知函,中山大学与广州市属国有企业就中大控股股权变更达意向。2020年1月1日晚间,达安基因公告,中山大学筹划将中大控股100%的股权无偿划转给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州金控集团”)。据有数据表明,中山大学直接对外投资28家公司,其中有1家被吊销,3家被注销,13家公司已被吊销未注销,仅有9家公司在业,2家公司存续。不过,中山大学实际控制的公司则超过100家。
    2019年底,西安交大零元在西部产权交易所挂牌卖10家公司,被市场认为是陕西校企改革启幕,从这十家公司的经营数据看,净利润多为负,表现了不少校企经营能力堪忧。
    不难看出,高校控制权的无偿划转,旨在按照财政部、教育部体制改革政策,完成校企改革。目的是优化国有资产配置,促进国有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深入合作,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高校跟风行动。
    另外,资本市场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公开信息表明,2017年1月26日,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交大昂立”)发布关于对下属全资子公司增资的公告,向上海交大昂立生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增资人民币7000万元,生命科技注册资本将增加至1亿元,并申明目的在于申请直销牌照;2020年6月6日,交大昂立发公告称同意公司全资子公司生命科技终止直销牌照的申请。这成为直销牌照申请被冻结以来,为数不多的声明放弃申请的案例。
    上海交大昂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1994年7月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原上海昂立生物食品厂。1997年,交大昂立实行股改,引入新南洋、上海大众交通,推出名噪一时的“昂立一号”口服液、昂立多邦胶囊、昂立西洋参胶囊。2001年7月,交大昂立成功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保健食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上市近20年后,交大昂立将面临退市风险。根据2019年财报,交大昂立实现营收3.3亿元,同比增长33.56%;亏损7779.43万元。其中,主营业务保健品板块营收同比下降16.43%,实现连续六年下滑。因交大昂立经审计的2018年、2019年年度净利润均为负值,公司股票自2020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A股股票简称由“交大昂立”变更为“*ST昂立”。
    另有即将登陆A股的公司憧憬着未来的发展。7月1日,以东北大学为背景的东软集团子公司东软医疗科创板IPO获上交所受理。财务数据显示,东软医疗2017年、2018年、2019年营收分别为14.45亿元、19.26亿元、19.25亿元;同期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5157.95万元、1.69亿元、8265.27万元。而东软集团旗下集团唯一一家公司闯关IPO,东软集团旗下东软教育拟赴港上市。东软集团工作人员称,子公司的业务与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不一致,拆分出去是为了高效运营,也是为了融资。未来其他子公司单独上市也在公司的考虑范围之内。
    或许说,国内知名的校企经过风靡一时的红火,探路发展后,其本身依靠高校自身的科研技术力量的优势而缺乏市场和资本运营能力的态势越发凸显,这就要考虑新的模式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市场资本运营能力两者如果不能做到有机平衡,便会出现要么企业过于注重技术研发而市场价值低于本身应有的价值,要么就变成资本运作的空壳,而显现出重重问题。从校企改革整个走向来看,地方政府或者大型企业接盘以进一步市场化是相对主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