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民间投资热情
扩大内需要迈开消费投资“两条腿”
作者:
■本报记者傅春荣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大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今年4月17日、5月15日召开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均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既凸显了扩大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为做好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对冲疫情冲击,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以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李义平告诉记者,从国际形势看,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较大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面临挑战,地缘政治风险仍然较高,我国发展的外部风险加大;从国内看,境外疫情输入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只有着力扩大内需,才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攻坚克难,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和外部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李义平认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有效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推动社会再生产循环往复顺利进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夯实消费基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有稳住就业,居民才能获得稳定收入,才有能力进行消费,扩大内需才有坚实基础。
“稳就业保民生,要重点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化解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缓解疫情对它们的冲击,充分发挥它们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李义平指出,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稳就业保民生,还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其次,培养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虽然传统消费受疫情冲击较大,但疫情防控也催生了很多新型消费,成为对冲疫情冲击的重要力量。
李义平告诉记者,通过加速5G网络建设和场景应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促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型消费发展,扩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才能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加快释放新型消费潜力。“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每一次提升,都会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三,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对于那些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领域,例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并不适合完全推向市场,更适合政府主导。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有利于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积极扩大消费。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
“投资相比消费和外贸,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影响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李义平认为,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是积极扩大内需、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夯实未来经济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
李义平指出,要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促进我国制造业从边缘产品、零部件制造向核心产品、整机制造转型,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第二点是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协调好投资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李义平建议,一是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大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如桥梁、铁路、公路、机场、棚户区的升级改造,水电气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等;三是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升级、发展动力转换。
最后,李义平指出,扩大内需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投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前瞻性地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在实现产业链更有韧性、更加稳健、更加高端方面先行一步,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深化市场准入、信贷、减税降费、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热情,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前瞻性投资的乘数效应,有效带动民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