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给民企上一堂境外疫情防控课

快速反应科学防护将防疫纳入日常管理

作者: ■本报记者牛畅鲍坤子

    “全球疫情出现了不可预测性,疫情的最高峰能达到多少、在什么时间出现,很难预料,这是当前所有海外民营企业面对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
    6月23日,由全国工商联主办、上海市工商联承办的“科学防控疫情、有序复工复产”民营企业境外疫情防控专题讲座以网络直播方式举行。张文宏作为主讲嘉宾,向海内外中国民营企业分析当前全球疫情态势,阐释不同国家复工复产状况以及防疫对策,进行专业防疫指导。
全球疫情将长期呈现蔓延态势
    相比2003年SARS病毒在较快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蔓延范围广。“新冠肺炎和SARS虽然是‘兄弟’,但终究不同”,张文宏指出,SARS病毒一旦感染,就会有明显的高烧等症状,较短时间内感染者就会被发现并隔离,而较多新冠肺炎感染者无明显症状,在病毒潜伏期大量传播,极大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
    他表示,虽然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但国内外部分地区疫情反弹,再次敲响“警钟”,经济发展将伴随着长期的防疫工作同步进行。
    “经济不停摆的策略只有一个,不让武汉封城重演”,张文宏认为,各国在疫情冲击下依然要发展经济,保障社会正常运转,武汉封城的做法在国外难以实施,在国内也不能再次出现,对于国家经济运行会造成较大损失。境外民营企业必须意识到疫情防控将长期处于常态化,要统筹生产生活和防疫工作,将防疫工作纳入公司日常管理中。
理性认识不同国家防疫对策
    新冠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播风险,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防疫对策。在提问环节,民营企业代表对此表示关注。张文宏指出,国情不同,防疫理念不同,防疫对策也呈现差异化。
    “有些医疗水平较低的国家病死率很低,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病死率却较高,疫情在全球的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全球的抗疫策略存在分歧”,张文宏解释道,不同地区社会状况、医疗水平不同,治疗方案存在差异,便直接反映在相关数据上。一些发达国家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放在治愈率和存活率更高的青壮年人群,整个社会的病死率较高;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因医疗水平和资源有限,更多集中在城市,乡村的排查和救治不到位,再加上交通现代化程度不高,也存在病毒传播率低的情况,病死率反而低于发达国家。张文宏提醒民营企业面对复杂的疫情环境,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防护意识。
    基于国情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张文宏提醒民营企业要理性认识各国差异化的抗疫策略,并指出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坚持在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之下,快速反应,精准防控,经济不停摆,内防反弹,外防输入,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境外民企员工应科学防护
    对全球疫情状况进行剖析后,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企业、森大集团坦桑尼亚分部、华为挪威分部、中非商会的代表分别就境外防疫工作进行提问。
    “戴口罩”是张文宏在所有回答中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防疫对策。“戴口罩的安全性仅次于‘我跟你没关系’,风险最大的就是面对面讲话没戴口罩。”张文宏提醒境外民营企业谈生意尽量用邮件、电话开展,如果必须面谈,最好戴口罩。如果不能戴口罩,可以在座位距离较远的咖啡厅见面,并且对方说话时尽量不开口说话,回去之后及时清洗,除了洗手之外还要洗脸、洗澡,用流动的清水冲洗鼻腔。此外,境外员工要保持较好的体能,每天要及时补充营养。张文宏建议境外民营企业疫情期间每日给员工加餐,保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
    此外,张文宏提醒境外民营企业要掌握当地的病例集中区域,做好中国籍员工思想工作,尽量减少外出。了解当地医疗状况,与当地ICU条件较好的医院保持良好关系,一旦出现重症病人,第一时间能得到就诊。招聘外来人员除了量体温、登记信息,前两周要将其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工作区域,工作环境要保持通风。
    “吃饭时间是最危险的,因为不带口罩,所以咱们吃饭时不搞外交”,张文宏强调,境外民营企业要注意吃饭环节的疫情防护,特别是有大量当地外籍员工每日在工业园区和乡下住所之间通勤的企业,中国籍和外籍员工应分区就餐、减少交流。
    对于民企代表提出的欧洲部分国家陆续开放、差旅活动逐步恢复,旅途中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问题,张文宏认为,欧洲一些国家开放通航是必然的,对此无需过度担心,在旅途中应戴好口罩,如果同行的人未戴口罩,境外员工应戴N95等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