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单乱象频发 产品质量堪忧
直播带货或在7月迎来行业标准
作者:
■本报记者于程鑫
“不要让我再说一遍!屏幕左下角的宝贝都参与今天的万元免单抽奖活动!还没下单的朋友马上去下单,备注直播间三个字,一会儿11点整点我们开始抽奖!”
在淘宝直播平台上,小米旗舰店的两位年轻主播正对着摄像头卖力直播。他们用惊人的语速催促大家赶紧下单参与抽奖。直播公屏上,消费者热情地互动着。
在这次618购物狂欢节中,小米战绩不俗,不仅全平台销售金额破10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超过54%。同时,在京东、天猫、苏宁三大平台狂揽256项第一。
而小米的数据,只是制造业入局直播带货的冰山一角。
直播带货成商家新标配
截至6月18日24时,京东618全球年中购物节累计下单金额达到2692亿元,创下京东新纪录。而不甘示弱的阿里巴巴则表示,天猫618累计下单金额为698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除此之外,苏宁易购、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战绩也让人叹为观止。不少网友笑称,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报复性消费”。而对这场“报复性消费”,电商直播带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直播带货并不是新名词。然而自庚子年开年以来,因疫情影响,大众出行消费颇受影响,电商直播带货恰逢其时。前有李佳琦、薇娅等网络主播创造带货奇迹,后有央视知名主播如康辉、李梓萌等制造销量神话。甚至行业大佬,如丁磊、董明珠等也纷纷入局直播。
如今,直播带货已经成为商家必争之地。618期间,京东平台全品类全线开播,44个核心品类的1.6万个商家,把直播作为贯穿618全程的标配。
京东内容生态负责人张国伟表示,6月18日,京东直播迎来历史性突破,开场2分钟直播带货破亿。
而在日前举行的第127届广交会上,直播带货同样是点睛之笔。全天候24小时的网上直播销售模式,近2.6万家企业同时上线,为疫情期间的世界贸易探索到了新的道路。
问题频发有碍良性发展
但伴随着直播带货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呈现。记者注意到,日前有媒体曝光,“刷单”乱象频频发生,破坏行业良性发展。
此外,直播带货的售后问题,也让一些消费者颇为不满。不少网友表示,收到的货品与直播间的样品有很大区别,可能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同时,产品质量的满意度同样堪忧。
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就指出直播带货存在的问题称,从直播电商销售商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性质来看,主播夸大和虚假宣传、有不能说明商品特性的链接在直播间售卖等问题被多次提到,消费者对于虚假宣传和商品来源的担心情况相对突出。中消协调查,有37.3%的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
然后,直播带货中存在的问题似乎并未得到矫正。中消协5月发布的《“五一”小长假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仍然显示,监测期内,共收集网络购物类负面信息66798条。网络购物虚假发货、商品质量问题、售后服务问题反映较为集中,有关网络购物在品控、售后、发货等方面的问题只增不减。
行业标准能否扼住乱象
近日,中国商业联合会发布通知,将牵头起草制定《视频直播购物运营和服务基本规范》和《网络购物诚信服务体系评价指南》等两项标准,并将于7月发布执行。“这是行业内首部全国性标准。”法律人士李雷分析,这项标准的出台,将对直播行业起到直观的引领和规范的作用。但是,对于这两项标准的执行力度,因为这只是规范和指南,还不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所以不具有强制性。
直播带货的模式相当于过去传统媒体的电台、电视台购物频道模式的网络版。但与之不同的是,一些头部主播如薇娅等除了具有传统媒体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还靠自己的信誉度和影响力带货,这又与之前的明星代言人的作用极为相似,有些主播还可能是商务平台的合伙人甚至是经营者。这都使带货主播身兼多重身份,这就使得主播和消费者、主播和平台、主播和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等形成非常复杂的法律关系,一旦产生纠纷,在法律责任的厘清相对困难。
但万变不离其宗,直播带货虽然是新兴业态,其本质仍然是销售,链条终端仍然指向消费者。只有在提供优质产品和完善服务的前提下,直播带货发挥优化销售途径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是消费者和制造企业的双赢选择。大浪淘金,在新一轮直播浪潮中,生存法则必然是以消费者满意的服务为本。
“虽然直播带货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和界定,但直播带货符合电子商务的概念,必须受《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法律的约束。”正如李雷所言,“直播带货的良性发展,需要行业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