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让非遗年轻了!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羽

    近日,一场主题为“把非遗带回家”的带货直播,吸引了100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成交量达1261万元;在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上,枫泾黄酒特别调制而成的鸡尾酒捕获了白领们的味蕾……穿越千年的非遗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同现代生活相遇,接地气有生气,不但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更让文化传承焕发出新的光彩。
    非遗混搭时尚,以灵动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在信息冗杂的现代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非遗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是困于生僻冷门的窘境。当下,搭上直播与网络的快车道,非遗摇身一变成“网红”,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武汉市文旅部门线上非遗展示活动,140多万网友通过网络“看到、闻到、尝到、触到”武汉非遗老字号的勃勃生机;福建省则启动了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闽医、闽茶和闽食的多位传承人在直播节目中变身代言人,推荐自家的老字号。
    非遗助力扶贫,成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曾被习近平总书记“捧场”的徐州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奶奶,开设了“精准扶贫香包制作培训班”,带领当地妇女制作手工中药香包;从扛着竹子奔小康到编着竹子来致富,作为贵州省级非遗项目的赤水竹编带领赤水人民走上了致富路;大理白族扎染、贵州丹寨苗族蜡染远销海内外,让百姓足不出户也能有收入……近年来,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下,2000多所“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成为20多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钥匙”。非遗产生的经济价值,让手艺人受益,更让地方有了文化新名片。
    非遗牵手民企,文创产业激活传统文化。贵阳蜡染刺绣传承人付国艳从上世纪90年代便投身民族工艺品的市场化拓展,而今她的企业黔粹行已成为贵州非遗的一张名片;2012年,青岛5位民营企业家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设青岛非遗博览园、青岛胶东非遗博物馆,广受专家和市民好评……
    我国拥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全球第一。非遗的未来不应是摆在博物馆里冷冰冰地展示,而是走出玻璃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下,非遗因其独特的魅力融合各个领域,但非遗成网红,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一种传播方式。新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熟识非遗、爱上非遗,但只有深耕传统文化,不断挖掘非遗新内涵,不断发现同时代发展相贴合的内容,才能让非遗一直“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