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持续深入 对内对外开放并重

民营信用评级机构跑步入场

作者: ■王希
    信用评级业开放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一环。
    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普、惠誉先后于2019年1月、2020年5月正式以独资公司形式进入中国境内市场后,近日政策层面促进这一领域开放再“加码”——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一条明确提出“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
    1988年2月,我国第一家社会化专业资信评估公司——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以此为起点,国内信用评级业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评级机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评级技术不断发展,认可度逐步提高。
    应该看到,信用评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内债券市场的快速成长和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我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106万亿元,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然而,“成长的烦恼”同样不容忽视。
    一方面,评级区分度不够、评级“注水”等行业痼疾引发质疑,特别是近两年AAA级等高信用等级债券“爆雷”,令行业公信力“褪色”;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债券市场吸引力增加,国际投资者对评级服务的需求更趋多样化。这些都在呼唤国内信用评级业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改革具体怎么改?根据金融委的安排,政策着力点之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
    与西方评级机构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评级行业起步比较晚。作为后来者,以开放的姿态打开大门,引进国际评级机构的理念、技术和宝贵经验,无疑是快速提升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同步对内开放十分关键。“在引进国际先进同行的同时,也要引入国内优质资源,尤其是引入民营资本和金融科技头部企业进入信用评级市场,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推动我国信用评级业高质量发展。”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民营信用评级机构的“入场”与当前对内对外开放并重的政策取向相契合,预示着信用评级机构“阵营”将进一步扩容。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机构,更多“游戏参与者”进场带来“鲶鱼效应”,将激活行业竞争,加速优胜劣汰。
    当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推进,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活动日益繁荣,境内评级机构应当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走出国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伴随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推动我国评级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同时,下一步还将从严加强评级监管,提高我国评级质量,建立基于评级质量的优胜劣汰机制,推动存量评级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