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激发民营企业的创造力

作者: ■许泽玮
    开栏的话: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了顶层设计和全面布局。
    《意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市场力量和发展环境,更加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强调构建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公平竞争、转型升级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制度环境,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扫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从今日起,本版推出“投身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栏目,陆续刊发一组由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专家、学者撰写的学习体会文章,以飨读者。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公布,这既是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吹响的“集结号”,也是对民营企业继续发挥好独特作用发出的总动员。
    一、《意见》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利好
    全面了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厘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涵、提出背景、决策过程以及总体战略部署,是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重要作用的必要前提。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选择,其从提出到形成全局性的重大战略决策,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不断升级的发展过程。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突出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紧抓问题导向。国家将更加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当今时代,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挑战,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已在所难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要想解决这些体制性障碍,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坚持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当前的矛盾和问题。
    紧抓目标导向。为使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受到同等法律保护,各地纷纷采取措施为营商环境提升保驾护航。《意见》的出台将加快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等让营商环境得到了更大提升。相信用不了多久,民间投资、企业成本、市场主体数等指标都会明显向好,这场营商环境的“自我革命”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各地区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充分肯定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营经济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日益走向成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问题上逐渐走向成熟。在实践中,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以其独有的特色屹立在世界之林,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从整体来看,《意见》从国企改革、公平竞争、要素市场化配置、宏观经济治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型开放、法治体系建设等七个关键领域提出进入新时代之后的改革举措。《意见》明确提出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要求政府更加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政府不越位、不过分干预市场和市场主体活动,要求更多的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局部来看,《意见》提出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特别是解决土地、资本、劳动力这三大要素市场化的问题。一是针对土地制度改革,对中央、地方的关系作出了重大调整,形成新时期新一波市场化改革的新动力源。二是强调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投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三是着力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法规政策体系和制度建设。进一步确立竞争性政策基础性地位,营造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反对行业垄断以及“劣币驱良币”的不正当竞争等非市场行为。
    (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引导民营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作用
    新旧动能转换,从广义上来讲,涉及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就是说,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等作为保障条件,新旧动能转换是无法实现的;从狭义上来讲,涉及到的最核心因素就是科技创新,它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最直接的手段,一句话,新旧动能转换根本靠科技创新来支撑!不论是体制、机制保障条件,还是科技创新这一直接的根本的手段,民营经济都具备突出的优势,从而使其能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民营经济具有经营自主、决策灵活和市场意识强等突出特点,能够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和企业激烈竞争的需要及时自主开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其中就包括作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重要的科技创新活动,它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集中一切人财物力、千方百计的去研发新的产品,以使企业不断适应企业生存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营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业创新史、就是一部新旧动能转换史。民营企业创业之初,普遍面临资金短缺、设备陈旧、人才奇缺、技术落后等困难局面,正是因为如此,民营企业往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它们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千方百计寻找科技人才,竭尽全力开展科技研发活动,不断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形成了今天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局面。特别是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创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民营企业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在了探索的前列,成为了创新主体。
    这不仅深刻地说明了民营企业为什么能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而且也能够确保它们今后继续充分发挥这种“重要支撑作用”。
    三、突出强化政策环境和保障措施
    在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不论是对民营经济的宏观管理,还是民营经济自身,都存在着一些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不利因素。例如,民营企业发展的宏观发展环境特别是鼓励其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还存在着“两多两少”的情况:主要是“从事传统产业的多,从事新兴产业的少;从事基础产品生产经营的多,从事高端产品的少”。从总体上看,市场主体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还比较少,自主知名品牌也相对缺乏。
    (一)突出强化民营经济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统筹协调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需要抓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核心和关键。各个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当以党的十九大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的要求为指引,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政策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搞好民营企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指导服务工作。各地工商联和商会协会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和平台,更要发挥优势和独特作用,助推民营经济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切实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突出强化以人才为依托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民营企业要紧紧围绕培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体系,一方面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特别是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鼓励民营企业,依托现有资源,创新人才引进服务机制,吸引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外籍高层次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
    民营企业如何加快科技创新?第一,要突出打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强化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导能力;第二,要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提高其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第三,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力度,加强民营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第四,要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第五,要继续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经过不懈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作用,奠定更加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基础,才能全面推进民营经济为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任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北京市人大代表、延庆区工商联主席、91科技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