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

民办幼儿园如何异军突围

作者: ■本报记者蔡杨杨

    本周,北京、陕西等地具备开园条件的幼儿园已陆续复园。复园的消息,对于民办幼儿园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露。
    疫情特殊时期,幼儿园中受冲击最大的莫过于民办幼儿园。高昂的房租和职工的社保费用……这一切成为一座大山,压在民办幼儿园的身上,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卖烧烤、卖包子、卖卤味、做微商……一些幼儿园在疫情期间创造一切条件渡过难关,赢得社会的关注和点赞。与此同时,一些幼儿园倒闭的消息也不绝于耳。今年两会,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属于“两头截”
    往年热闹的幼儿园,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园内的玩具静止待在原地长达半年。如同这玩具一般,被按下暂停键的还有幼儿园的收入。
    记者从北京市某一幼儿园了解到,疫情期间该园运营压力很大。由于园所地处北京市二环以内,产生的租金高达好几百万。疫情期间,该园也一直咬牙坚持发放员工工资、缴纳社保。
    疫情期间,北京市最早出台帮扶幼儿园的相关文件,推出预拨补助、主动帮扶、减免房租、鼓励更多的非普惠性幼儿园转为普惠园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帮助幼儿园渡过难关。
    在被问及享受了哪些疫情期间补贴时,该园招生负责人无奈地表示,我们属于“两头截”,并未享受到北京市的帮扶。
    原来,北京市教委在帮扶措施上明确“对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在每月4000元/生以下、运转困难的民办非普惠性幼儿园,按照2019年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和幼儿园在职员工数给予帮扶补助”,而该园的收费标准略高于4000元/生。所以这一块的补贴,该园就未能申请到。
    另外,北京市教委鼓励更多的非普惠性幼儿园转为普惠园。该园在复园及招生过程中,也向家长透露出即将转普惠园的信号。但是经过核算,转为普惠园后,每个月出资人还要倒贴钱来运营幼儿园。
    据了解,目前不少幼儿园处于亏损状态。有业内人士表示,以北京地区为例,即使每个孩子的保育费定为5000元/月,幼儿园依旧是亏损。如果转为普惠幼儿园,每个孩子的保育费降为1000元/月,加上政府补贴1000元/月,远远不足以支撑幼儿园的运营。
    在没有任何收入和帮扶的情况下,幼儿园房租、职工工资等支出却一项没有少,该园招生负责人表示,出资人急得整夜都睡不着觉。
    如今,转普惠幼儿园不可行后,该园出资人已经在考虑是否要将园所转手卖掉。
保教费降低,办学质量就会下降?
    转普惠幼儿园,似乎成为疫情期间民办幼儿园的最好选择。按照教育部有关普惠幼儿园的相关政策,民办幼儿园转普惠幼儿园后,将可拿到地方财政提供的生均定额补助、租金补助、扩学位补助等。此外,疫情期间全国各地也相继专门出台帮扶和支持民办幼儿园的政策。
    据北京市教委消息,截止到4月底,共拨付资金660余万元,帮扶40余家幼儿园发放2月-4月教师工资;共拨付资金3.5亿元,支持110余家非普惠性幼儿园转为普惠幼儿园。
    不容忽视的是,民办幼儿园转为普惠幼儿园后,也出现了许多办学问题。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在《关于支持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的建议》中指出,普惠园在政策上急需破解资金困难和师资薄弱两大难题。
    资金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财政投入偏少,在公办园和民办园的投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收费标准偏低,在大中型城市幼儿教育的基础成本约是每个孩子850元/月,用于负担全园职工基础工资。如果考虑到运营费用,特别是教师培训、水电、材料、修缮费用等成本,每个孩子的基础成本应该在1000-1200元/月。如果再加上合理涨薪、教研投入等发展需求,每个孩子的基础成本应在1200-1500元/月。但目前有的省份规定的收费标准相对偏低,还达不到基本的成本投入。
    一旦普惠园的保育费用和政府补贴无法覆盖幼儿培养成本,一些幼儿园可能会通过降低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师资水平等压缩成本,从而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有一部分幼儿园不可避免地选择退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导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不足。
    普惠园如何做好“无米之炊”,考验着出资人的智慧。近日,西安莲湖吉的堡金色悦城幼儿园再次将如何破解普惠性幼儿园这一难题带入了人们的视线。该园在被认定为市二级普惠性幼儿园后,却通知家长签字将保育费从1600元提高到原来的2000元。这一行为给诸多家长带来疑惑和不满。
    该园老师表示,如果保教费降低,办学质量就会下降,希望家长去签字,保教费依然按照每个月2000元收。
    家长则认为,内心希望按照普惠性幼儿园收费标准交保教费,但又担心孩子的教育质量下降,只好放弃每个月400元的降幅,签字同意按照原来的保教费交费。
    对该幼儿园此举措,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幼儿园用这样的方式让家长签字,保证原有的保教费,这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不过,关键在于政府的补助政策是否能切实落实。如果未落实,幼儿园收入下降后,师资建设、教学开展质量等确实会受到影响。政府应当拿出实实在在的钱,拿出预算,确保民办幼儿园转普惠性幼儿园之后的办学质量。如果政府确实落实了补助政策,那这种方式不仅不可取,还要追究幼儿园关于政府补助的去向。
    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有所育也是人民群众共同的期盼。针对近年来学前教育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监管弱等一系列问题,2018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要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让绝大多数孩子能享受到普惠性的学前教育。
    根据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幼儿园28.12万所,比上年增加1.45万所,增长5.44%。学前教育入园幼儿1688.23万人;在园幼儿4713.88万人,比上年增加57.46万人,增长1.23%。其中,全国民办幼儿园17.32万所,比上年增加7457所,占全国幼儿园总数的61.59%;入园儿童904.68万人;在园幼儿2649.44万人,比上年增加9.66万人,增长0.37%。
    今年两会,“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的未来。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幼儿园普惠的进程。“以前,有些人不愿意转,现在谁转成民办普惠园就给它钱,应该说此举拯救了民办普惠园。”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会长张杰庭表示。
    透过吉的堡金色悦城幼儿园,也折射出民办幼儿园转为普惠性幼儿园后出现了一些办学问题。
    如何为民办幼儿园纾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尽快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制定普惠性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统筹协调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幼儿与家庭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她表示,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强化政府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和供给的责任,为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和财政保障。同时,通过制定普惠性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标准,不仅可以统筹协调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体化发展;而且可以将财政拨款制度与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脱钩松绑,解决当前因缺乏编制导致的在编教师和非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问题,对于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规范民办学前教育,鼓励和引导有教育情怀的人士脚踏实地办教育,用有温度的资金办有良知的教育,中国的学前教育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