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个女书记”

作者:
    "宋队,俺们家没有女娃,俺年龄又大了,你看能不能帮着把院墙重修一下?""啊,行是行,但咱要先找些砖和水泥才行呀,你别急,我想想办法啊。"宋蕾蕾当时一直在为村里的危改户忙东忙西。
    乡亲们所称的"宋队",正是甘肃省工商联的一名普通干部,2018年5月她接受组织选派,来到了石山镇赵家庄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在甘肃省工商联党组支持和帮助下,她和党员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起,让贫困村的发展呈现出喜人局面,群众都亲切地称她"宋队"。
    "宋队,要是能给我们再做个学习室的荣誉栏就好了,要是路边的侧楼梯防滑又不漏雨,要是村委会的电灯再亮点,要是全村的人都能富起来,那就更好了。"如今,村委会的灯终于亮起来了,碗筷终于可以放进橱柜和消毒柜里,便民服务室有了规范的工作流程,木耳基地试种可以采摘了,大家兴奋地体验了劳动增收的喜悦,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内容也有了新的扩充,读书会、分享会、志愿服务、观看专题教育……
"察村情,听民意"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藏了多少深情。宋蕾蕾用脚丈量,用心帮扶,把准精准脱贫的目标,扎根农地结"穷亲"。驻村后,她不是坐在村民炕头上拉家常,就是站在牛羊圈舍旁唠饲喂技术;不是蹲在庄稼地里看长势墒情,就是跑到相关单位沟通协调。走遍全村149户,她对村情"一本账",对建档立卡户家底"一口清",在很短时间内就成了帮扶队里的"政策通"和"数据库"。
    宋蕾蕾充分发挥省直部门干部优势,指导村两委班子对全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义务教育巩固、"两费"收缴及劳务输转等制定规划,明确了具体工作落实落地的方法,让赵家庄村发展更有目标、工作更有抓手,为实现全村脱贫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只有真正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心才能贴到一起。"宋蕾蕾对扶贫工作队员是这样说的,对老百姓也是这样做的。她深知有安全住房是老百姓脱贫的重要指标,建档立卡户危房改建工作是当年精准扶贫最"难啃"的硬任务。甘肃省工商联负责帮扶的漳县石川镇的两个村,涉及危房改造的有9户,其中赵家庄村8户、三眼泉村1户。按照人均13平方米的标准和每户不低于40平方米的基本要求,根据"3个一点"即"国家出一点、个人筹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的工作思路,她以村委会名义,主动行文争取改造资金,对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进行房屋修建和帮建,共筹措危房改造资金23万元,平均每户补助约2.5万元。
    "下村帮扶就像盲人与瘸子过马路,假如我们是'眼睛',村两委和百姓就是我们的'拐杖',唯有相互搀扶,才会不撞红灯,顺利抵达彼岸。"这句话是宋蕾蕾扶贫工作的指南针。她参与制定了"一户一策"脱贫计划76个,对所有未脱贫户全覆盖,按照脱贫4项指标,完善了《赵家庄村小康建设规划》,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及措施。
"想点子,寻对策,谋出路"
    让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扶贫不是简单的发点钱,发完就完了,必须得有产业带动。"赵家庄村有什么优势,什么产业能真正扎下根,助力该村摘下"贫困帽"呢?这是宋蕾蕾驻村后考虑最多的问题。
    为了让赵家庄村有属于自己的脱贫产业,她将村情、民情向原单位领导汇报,和相关单位沟通,与工作队员、村干部一起"想点子、寻对策、谋出路",积极联系甘肃省工商联执委企业兰州鑫源绿洲食用菌产业集团,帮助赵家庄村发展食用菌产业,前期投入菌棒20000个进行试点种植获得成功。依托已经建成的石川黑木耳种植产业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外引扶贫、内育动力,通过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合作形成良性发展。
    “支部联建”
推动党建工作规范化
    作为村第一书记,首要职责是抓好党建工作。可是怎么抓党建?资金从哪里来?这让宋蕾蕾犯了难。于是,她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的“娘家人”。她结合商会争创活动,以支部联建为主要抓手,帮助联系甘肃女企业家联合会和甘肃省工商联第一党支部,与赵家庄村党支部开展“支部联建”活动,签订3方共建协议书,很快村党建活动室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路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发展快,主心骨作用离不开。”这是宋蕾蕾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挂在嘴边、落实到行动的一句话。她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基层组织促乡村振兴”,团结和带领村两委班子,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村班子带头、党员示范等三个作用,不断筑牢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
    她协调资金21万元对赵家庄村进行了软、硬件全面提升改造;亲自动手绘图设计党建展板;抽调工作人员,向省委组织部下发的村级党建规范化管理工作手册看齐,对村部的各类文档进行分类整理;科学合理划分功能室;认真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积极邀请派出单位的党组书记、部分离退休老干部来村担任党课辅导员,组织开展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
    赵家庄村的山山水水、田间小路留下了宋蕾蕾的足迹,陪伴她的是山里的鸡鸣犬吠和淅淅沥沥的小雨。在远离省城、驻村帮扶的日子里,她把不到两岁的孩子交给父母看护,克服所驻村的简陋条件和困难,始终坚持吃住在村,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她的身影始终忙碌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为甘肃省偏远山区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