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双循环 拓展新空间

作者: ■本报记者朱永康

    从价廉到物美,从来料加工到自主创新,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从总量规模看,我国2010年就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眼下,我国已基本实现完全复工复产,但海外疫情蔓延导致外需萎缩,制造业面临巨大的产能过剩,急需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谋发展需要谋全域全局。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联组会时再次指出,我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这都为我们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立足于扩大内需。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我国制造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拓展市场新空间。
    面对世界,中国不仅是开放的、包容的,还是充满魅力的。这个魅力不仅来自我们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还来自不断成长的巨大市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韧性增长,进口市场空间也不断扩大。虽然当下一些国家鼓吹并推行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但经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全世界的企业都在用脚投票。中国市场不断释放需求潜力,外商会继续带来资本和技术,实现互利共赢。
    可以看到,疫情发生以来,为了扩大内需,国家层面各部委、地方各省区市有效减税降费、激发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打出精准的政策“组合拳”,不断强化内需市场对经济复苏的有力支撑。
    扩内需、促消费,不仅仅是我国应对经济压力的手段,也是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经受住疫情“压力测试”的我们,正在危中寻机,牢牢把握化危为机的主动权,更好发挥市场的牵引作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