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要做“六稳”“六保”生力军
作者:
■陈雪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就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六稳”“六保”,已成为我们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新胜利不得不打的一场硬仗,打赢这场硬仗,稳住上亿市场主体是关键,民营企业当仁不让,理应是“六稳”“六保”的生力军。
2018年7月31日,为了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引起的发展环境变化,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做好“六稳”工作;今年4月17日,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挑战,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重申“六稳”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六保”。两会前夕,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提出: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不难看出,“六保”是针对新形势的积极举措,要做到“六保”,首先要做好“六稳”,“六稳”是手段,“六保”是目的。做好“六稳”工作,守住“六保”底线,以保促稳、稳中求进,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是维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是涵养民生就业的土壤,是“六稳”“六保”的生力军。“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当务之急是帮助他们尽快渡过难关。疫情发生以来,党和政府先后推出了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了减税降费、降成本、强化稳企金融支持等宏观政策,与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一起,共同稳企业保就业。通过政策帮扶,走出疫情阴霾的民营企业,有能力有信心担当起“六稳”“六保”的重任。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就业、民生、投资、外贸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疫情肆虐之际,不少民营企业冲在抗疫前线,捐款捐物、出力出人,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班加点、复工复产,为保就业、保民生、保企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勇敢逆行,体现出广大民营企业家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民营企业发展到如此之规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如此之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可以这么说,民营企业正是在不同时期破解不同的难题,才不断发展壮大的,他们始终“奋斗”在不同时期各不相同的“六稳”“六保”领域,在新的“六稳”“六保”中,他们也一定能不负众望、勇挑重担。
目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依然很大,我国发展还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对于困难,我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信心从哪来?信心,要从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上来。要看到,疫情并没有终止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也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我们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专业人才,还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特别是,我们有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发挥“六稳”“六保”生力军作用最强大的理论武装。信心,要从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困难中来。在真正的企业家眼里,危和机常常同生共存,克服了危即是机,越是危机之时,越是化危为机的最佳时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才是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看到,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广大民营企业已经创造出很多新经济形态、新商业模式、新消费形态,疫情之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广大民营企业“六稳”“六保”的新战场。
要做好“六稳”“六保”生力军,广大民营企业必须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为此,政府工作报告列举了很多改革举措,为民营企业清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良好发展环境。民营企业也要加快自身改革,特别要改革企业治理体系,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法则,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一些企业被淘汰,更多的企业转危为机,比拼的正是不同的内力。疫情改变了世界,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能否站稳脚跟,也需要内力加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困扰的民营企业,谁有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谁就能够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窗口期。只有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六稳”“六保”的艰巨任务。
“六稳”“六保”任务当前,这是考验我们企业家责任的时候,也是检验企业家能力的时候,更是企业家大显身手的时候。民营企业家们,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正确领导下,坚决打赢“六稳”“六保”这场硬仗,以出色的成绩献礼伟大的祖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