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收入下滑,特别是低收入脱贫户体量较大。同时,部分脱贫户对帮扶政策和资产收益分红依存度较高。”一直密切关注返贫地区脱贫攻坚的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工商联主席梁静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已脱贫人口和退出的贫困村还存在一些返贫风险点。
产业运营方面,梁静谈到一是产业带贫能力弱。“有的产业发展基础较差,缺乏龙头企业、品牌引领和市场竞争力;有的在种植、养殖产业方面同质化程度高。”二是受疫情影响,带贫企业发展受阻。“一季度抽样调研显示,河南参与‘千企帮千村’企业中,八成受到疫情影响,四成影响较大。”
此外,梁静告诉记者,基层干部存在能力弱化,对驻村工作队过度依赖的问题。“一是产业发展上,由第一书记一手干,产品由帮扶单位包销售,一旦驻村工作队撤出,村支书不能及时对村里的相关产业做出反应、调整。二是组织工作上,一些村支书长年外出打工或忙于自有企业,村内工作多依赖驻村第一书记,村情不掌握、发展无思路。”
最后,她指出,有的地方把帮扶政策变成了兜底政策,贫困户可以享受越来越多甚至是过度福利化的措施,加剧了非贫困户的心理失衡,争当贫困户仍是扶贫信访最集中问题之一。
基于这四点返贫风险点,梁静带来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提案》。
首先,以“最严监测”护航“高质量脱贫”。要高标准落实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摸底工作。对摸底排查进行全流程监测,综合运用纪检、审计、群众和媒体等各种巡视、监督力量,打造数字化监测系统,织密监测网,对违规问题从严问责。
其次,以“产业振兴”做实“高质量脱贫”。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产业培育中的引领作用,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合作社发展模式。
第三,以“坚强堡垒”保障“高质量脱贫”。驻村第一书记要在抓支部带支书上下功夫,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鼓励地方探索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薪酬、“全日制”值班等方式,育强、用好“领头雁”。
最后,以“靶向帮扶”助力“高质量脱贫”。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靶向施策、精准帮扶。做好政策制定的前期调研和规划,更多采取以工贷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式,除低保、养老金外一律不得直接发款发物。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推行“评星”机制,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保障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