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决心关心 提振发展信心

——民营企业家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作者: ■本报记者童芬芬郭钇杉 倪硕张文燕张雷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特殊情况下,政府工作报告发布了一份怎样的“信心报告”,为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勾勒怎样的发展路线图?参加开幕式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委员们听取报告之后,又有哪些感想感受?
    在全国两会召开间歇,民营企业家代表委员们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专访时,就报告当中提到的经济发展目标、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纾困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李书福代表:
    主动迎接变革
    把握“不变”的本质
    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当前国内国际整体形势作出准确判断,报告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等务实举措,令人振奋。报告指出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等,完全符合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转型实际,符合市场需求转型方向。
    我结合所在的汽车行业,谈一些感受。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很多,汽车行业进入存量市场,行业竞争压力加大,全球汽车工业面临严峻挑战。2020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遇到困难较大的一年,是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种不同理念进一步对冲的一年。这两种不同理念的对冲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最终将会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过程中,如何找到企业的生存空间、发展机遇,是摆在每一个致力于全球化发展企业面前的课题,需要全行业在战略上有新的考量。挑战与机遇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们将坚定发展信心,主动迎接变革,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把握“不变”的本质。
杨正国委员:
    报告“纸短、情深、任重”
    “纸短”是因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仅有约9500字;“情深”是报告通篇以人民为核心展开。聆听了报告后,我对接下来怎么做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自身的发展历程与报告中的几个词有密切关系,如“西部”“创新”和“民营”。
    报告指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这让我们这些西部省份的代表委员们非常激动;报告指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要“发展社会研发机构”等。从我以往的调研情况来看,要将科技成果形成生产力,必须通过专业机构将技术、市场、资本三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创新;报告指出,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当前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依然面临很多困难,有缓解但没有彻底解决。希望国家能够考虑成立专门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银行,重点支持一些发展前景好、资金实力弱的民营“双创”企业。
安庭委员:
    纾困中小微企业
    需因地制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为保市场主体,一定要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一定要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我认为,找到及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根本问题,应从其自身的特性出发,因地制宜。
    问题之一,单一中小企业的资产及经营实力相对单薄,且组织关系简单,最主要的是缺乏可提供担保的上级主管部门及行业组织,无法触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授信标准。建议从这一问题的本底出发,积极探索中小微企业行业协会在融资授信方面的积极作用。细分行业属性,通过建立企业金融授信评级,建立健全行业协会授信基金池的功能等手段,加强这一特殊的市场主体的金融担保服务功能,让中小微企业形成融资合力,增强其金融粘性及弹性。
    问题之二,在以往的银行授信调查过程中,存在着单一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往往重视账目而忽视项目,更无法触及产品及服务的企业维度,容易忽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的。建议在鼓励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应积极探索改变银行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评估制度。由评企业改进细化为评项目。由单一的企业标准,迈向多市场主体(含自然人)的综合标准评定。特别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文化、科技项目,应大幅增加其社会影响力、公益影响力等加权指数,主动以提振实体经济的成果预期,提高金融服务站位。
张天任代表:
要有充足信心 把企业经营好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对中国的经济运行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给实体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明显冲击。员工薪资、房租开销、税收问题等都成为了摆在企业面前的头等难题。实体经济如何打破僵局?国家先后出台实施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税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我们民营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接下来,天能将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坚定经济信心,化为危机,加快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复苏注入活力。
    报告中,我还注意到一个数字,2019年我国减税降费2.36亿元,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制造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关心和关爱。天能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收益良多。接下来,天能也将持续练好“内功”,利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红利,不断突破创新,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助力。
朱小坤代表:
增强发展信心 加快加大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先稳就业保民生,提出“六稳”“六保”以及各项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强调“留住青山,赢得未来”,提出稳企业保就业,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税率,降低工商业电价,强化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每一条每一点都振奋人心。
    对于我们企业家而言,在国家出台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就是要做好企业自身,不但要增强发展的信心,更要加快加大创新。天工打破国际技术封锁,自主研发生产粉末冶金,填补国内空白,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要提升企业抗风雨能力,不辜负员工、行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既要保就业,也要保发展,尽到企业的最大努力和责任。今年,我们不但不减少一名员工,还将新增10%员工,同时员工待遇不但不降一分钱,还要有所增长,我将带领全体天工人努力拼搏、砥砺奋进,用优秀的业绩助力中国经济发展。
莫天全委员:
    持续为民企
注动力、增活力、拓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大力支持特别瞩目。实际上,自去年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始终是中国社会自上而下普遍关心的议题。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全方位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出手,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复工复产,保障就业,为我国经济全面复苏创造条件。
    当前经济全面复苏需要时间,中小企业发展仍面临复杂严峻的局面,做好民营企业防范化解风险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措施,为今年和未来经济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和规划,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也为民营中小企业持续注动力、增活力、拓空间。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想要脱困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帮扶,另一方面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方向。只有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才有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房住不炒”一直是两会的讨论热点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提“房住不炒”。我认为要预防部分城市逐渐形成的中介机构高市场占有率的垄断格局。坚持“房住不炒”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让城市更宜业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