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应急保障机制

作者: ■本报记者高春颀

社会应急保障是守护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屏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广大民营企业肩负责任勇担当,报国为民显情怀,以其资源整合能力、经济实力和较强的决策力、执行力,成为应急保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刚刚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全国工商联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应急保障机制的提案》。

为吸取民营企业参与此次应急保障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更好完善社会应急保障机制,全国工商联提出五项建议,指出应大力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应急保障机制,让专业化、社会化的应急服务与政府力量形成良性互补。

一要明确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应急保障的法律地位。从法律上明确民营企业在参与社会应急保障工作时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在资金支持、物资保障、参与流程等方面做出规定。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将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应急保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明确购买服务的项目、内容和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应急保障工作。

二要将民营企业纳入社会应急保障预案。建立民营企业应急保障数据库,根据需要,将具备相应实力、能力、符合要求的相关民营企业作为重要力量编入应急保障预案,由政府部门统一领导、指挥、协调,提高应急保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快速反应、应急处置和综合保障能力。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建立社会应急保障队伍,开展相关知识培训,以保证在专职应急人员紧缺时,可以快速成建制参与社会应急保障工作。建立社会应急保障动员机制,由政府出资补贴或购置设备提供给民营企业,支持应急物资生产企业做好应急技术、生产能力和原料的战略储备,确保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企业能够迅速提高生产能力,弥补应急物资储备的不足。

三要联合行业商协会做好社会应急保障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作用,做好社会应急保障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完善相关领域的检测和认证体系,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领域,从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四个维度,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建设成体系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提升应急领域产品和服务的品牌认知度和技术优势。

四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进入社会应急保障产业。建立国家社会应急保障产业发展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社会应急保障创业投资机构,加大财政补贴、税费减免、信贷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应急保障物资的生产、研发和储备。加大社会应急保障产业技术产品的成果转化,优化社会应急保障产业创新发展环境,发展一批应急特色明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

五要制定民营企业参与社会应急保障的激励措施。制定社会应急保障工作褒奖制度,对在社会应急保障工作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企业家给予适应表彰或奖励,增强企业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企业参与社会应急保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