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工商联力推区域营商环境优化

作者: ■本报记者张华钰

    4月26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成立大会召开,这标志着撤县设区的太谷,正式开启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但另一方面,太谷区的营商环境与广大民营企业家的期望、与新近获批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要求以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太谷区政协委员、区工商联主席赵红萍认为,太谷区的民营企业当前主要存在投资发展缺乏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等困扰,这是由政府风险和金融风险较大,行政服务效率不够高,土地和人才的瓶颈约束等多重因素叠加形成的。太谷在撤县设区的新发展中,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刻不容缓。
民营企业呼唤更有利发展环境
    太谷,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辖3镇6乡3个城区152个行政村,人口32万,紧邻省城太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太原都市区“一主一副一区多组团”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太谷经济商贸发达,是闻名遐迩的晋商故里,富商巨贾云集,曾是山西乃至华北的金融票号中心。
    近年来,太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营商环境的改善,自2018年以来,紧紧抓住“山西农谷”和“太谷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黄金期,积极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该区民营企业达4526户,规模以上企业56家,年产值1亿以上的企业8家;铸造及相关企业149家,生产销售的玛钢管件占全国市场1/2;电力金具占全国市场4/5。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区稳增长的“主力军”、促转型的“主战场”、稳就业的“主渠道”。
    民营企业的蓬勃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力支撑,但是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对当地营商环境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亟待改变的现状开始凸显。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太谷一些民营企业无论面对国企还是政府,感觉自身没有优势,底气不足,不能平等对话,特别是对遗留问题的处理上,不敢为自己争取应有权益。还有个别民营企业认为,政府部门的诚信水平还有待提高,在落实政策、兑现承诺上还有差距。民营企业在发展建设初期,存在检查多、验收多、第三方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企业未建负担先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另外,银行贷款门槛高、贷款手续繁琐、审批周期长且贷款额度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求,这些问题使企业投资缺乏足够的安全感。
    同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对民营企业有片面认识,思想观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够创新,担心做的多,错的也多,责任也就更多,对民营企业家敬而远之,搞“软拒绝”,有“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现象,让民营企业缺乏幸福感。
    此外,近年来,太谷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对建设用地需求旺盛,而每年的建设用地指标极其有限,导致很多企业转型升级和扩建改技时用地难以落实。另外,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面临的技术、管理问题特别突出,存在中高端管理、专业技术和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没有完善的用人留人机制,致使人员流动较大,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不足。
工商联靠前服务为企续航助力
    为提振发展信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近年来太谷区工商联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着力破解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难点。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太谷区工商联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全力为企业复工复产助力。
    疫情发生以来,太谷区工商联引导全区民营企业弘扬晋商精神,累计捐款捐物超1000万元。为助力企业早日复工复产,太谷区工商联从政策宣传、专业指导、法律服务等方面入手,利用工作微信群及时向企业发送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宣传落实全国、省、市、县疫情期间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等惠企政策和相关要求;指导3家企业上报民营企业参与混改意向相关资料;同时积极配合做好企业融资需求、民营企业受疫情影响、民营企业复工复产等情况调查,及时反映企业存在的困难和建议,正确引导民营企业家正视困难、提振信心;并聘请法律顾问引导民营企业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特别是针对部分曾受到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处罚的企业,因不注意及时修复自身信用等级,造成企业在市场运营中错失商机的情况,太谷区工商联积极引导企业修复信用,并与绿盾征信(北京)有限公司晋中分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行政处罚信息提供信用修复,以此鼓励和引导不良信息企业主动改正违法失信行为,营造诚实守信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稳妥有序复工复产。截至目前,该系统共收录3万多家企业的信用信息,为县域200多家企业提供信用服务,另有8家企业申请了信用修复。
    这些努力,为太谷民营企业续航助力,力保全县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太谷撤县设区,资源、人才、物流等要素进一步集聚,太谷如何壮大发展新动能,拓宽高质量发展空间,无疑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出民营经济发展的澎湃动能。
建言营商环境促太谷高质量转型发展
    日前,赵红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刚刚带领几家民营企业完成了一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她建言,对于太谷营商环境中存在的不足,应从打造服务型政府、健全长效机制、搭建企业发展平台、增强壮大企业发展信心等角度逐一破解。
    在打造服务型政府方面,应深化“放管服”改革,主动帮商、安商、富商。特别是在土地、电力、行政审批等主要环节上,要充分发挥政府主体责任,不断规范和简化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争取做到“一枚印章管审批”。同时,要提高政府诚信度,对不履行合同、承诺不兑现、拖欠企业款项等违约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提高企业满意度。把税收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杠杆,尽量少检查,少干扰,严格加强第三方公司管理,降低收费标准,积极为企业减费降税,减负解压。
    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一要建立政府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民营企业诉求,以座谈会、协商会等多形式拓宽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二要建立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将民营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纳入政府人才规划,引导企业创新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三要建立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要建立企业维权机制,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为企业提供咨询、援助和维权等法律服务,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五要建立政银企互利互赢机制,举办银企洽谈会,探索政府、银行、企业融资新渠道。
    同时要广泛搭建企业发展平台,积极与发达经济地区对接,组织推介洽谈、组团学习考察,培养发展“晋商晋才”,主动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对于太谷区重点行业,建议由政府推动,行业协会牵头,探索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统一管理体系,实现信息互通、资源整合、抱团取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做大做强搭建平台。
    还要不断增强壮大企业发展信心,围绕减税负、降成本、增便利推进政府出台一系列有力政策措施,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省30条、市25条、区16条等各项惠企政策严格落实到位。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组织企业家培训、定期召开政策解读和区情通报、对外推介等专题活动,给民营企业家吃“定心丸”,增强民营企业正确面对困难挑战的发展信心,激发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赵红萍表示,只要全区上下进一步增强服务理念、担当精神、创新意识,在体制机制、政策举措、效率效能上不断下功夫,定能为促进太谷区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建成繁荣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时代金太谷,营造出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