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六提“右玉精神”的深意

作者: ■本报记者张文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事实上,这是总书记从2011年至今,第六次提及“右玉精神”,这有着哪些深意?
    “右玉精神”发源于右玉县,这里位于山西省西北边陲的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向来是大风口,解放初期林木覆盖率不到0.3%,可谓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来,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胸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任接着一任干,团结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坚持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以上,近2000平方公里荒芜的塞上高原奇迹般变成了绿色海洋,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迹,铸就了以“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内涵的“右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进一步升华和凝练了“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确实,70年来,在这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绿化“接力赛”中,经受考验的首先是历任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执政观和政绩观。不论是70年前,还是今天,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那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保护生态环境、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非一朝一夕之功,环境质量改善的效果,可能很多年之后才能显现。特别是当前环境治理已经进入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旦松劲,就可能前功尽弃。更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我们会不会重走老路?
    总书记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近两个月来,总书记在浙江、陕西和山西三次考察,每一次考察,都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专门论述、提出具体要求。浙江之行,他重访安吉县余村,察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再赴陕西,他深入秦岭了解生态修复;来到山西,他考察汾河治理。考察这三个省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
    执政为民,绿色发展,是一种矢志不渝的政治情怀;艰苦奋斗,久久为功,是一份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弘扬“右玉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体现,也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