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家还得有新业”
——贵州惠水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安置见闻
作者:
■潘德鑫
走进贵州省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的唐人坊扶贫车间,30多名妇女正在跟师傅学习“唐人娃娃”的制作技艺。她们都是住在新民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也是扶贫车间今年新招的工人。
“放下锄头不知道还能干啥,没活干快闲出病来咯。”刚搬进县城时,52岁的罗老乃是新员工中年龄最大的,她的手脚虽然慢一些,但认真劲儿丝毫不输身边的年轻人。
“没想到社区最后能推荐我进这个扶贫车间做‘唐人娃娃’,不晒太阳不淋雨,还能挣些生活费。”罗老乃说着,手里的活儿也没停下,看得出她很在意这份工作,“要跟师傅好好学,争取早点出师。”
“车间可解决40余人就业,熟练工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唐人坊扶贫车间负责人隆元碧告诉笔者,由社区的劳务公司组织搬迁群众进车间务工,北京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生产原料、订单和技术培训,并按订单回购产品,而回购资金的10%将被提留作为贫困户的分红和社区集体经济积累。
“2019年社区人均收入7836元,80%左右是工资性收入。”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说,“搬迁群众只要愿意上班,我们就帮着想办法。”
据悉,新民社区有劳动力2800余人,减去常年在外地打工的,还有1800多人。社区的唐人坊、制衣两个扶贫车间能提供岗位300余个,劳务公司能解决130人,还有100多家门面、商铺能提供100多个岗位,算下来社区内部就能“消化”500多人。
“有新家还得有新业,这样大家才能安下心、有奔头。”在罗应和看来,有产业支撑、能稳定就业是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基础,而在家门口就业,还有助于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
据了解,2015年以来,惠水县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200余户、1.7万余人。在搬迁过程中,该县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安置点建设规模,分批推进搬迁劳动力就业培训,通过培育产业、引进企业、鼓励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办扶贫车间等方式拓宽就业门路,帮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