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家!8.8%!疫情大考凸显民营医院的作为和痛点

作者: ■本报记者孙永剑姜珊

    谈起民营医院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会长赵淳说:"在这场全民动员的疫情阻击战中,民营医疗机构竭尽所能,赢得了社会尊敬!"
    他的话是发自肺腑的。然而,对照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的统计数据或许又让人感到"困惑":全国投入抗疫的社会办医定点机构有1104家,分布在26个省市自治区,占全国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总数的8.8%。连1成还不到。
8.8%的背后民营医院竭尽所能
    赵淳对8.8%的含量做了阐释。1104家参加这次抗疫的民营医院,虽只占全国医院数量的8.8%,但这些民营医院提供的服务量均达80%以上,如武汉的一些大型民营医院提供的服务量几乎是百分之百。与2018我国民营医院总服务量20%相比,可以说民营医院在这次疫情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8.8%,在赵淳看来,这个数字让社会办医者问心无愧--尽管社会办医条件有限,但面对疫情已毫无保留,尽锐出战,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或许,8.8%还会触发更多的关注甚至质疑:为什么占比不能更高一点?就民营医院目前的整体状况而言,还不能!
    一线救治,人命关天!不能试错!冲上一线,不仅需要医德仁心和勇气,更需要扎实的专业力量和精湛的医术,是资质更是"门槛"。不是想去就能去的。能够跨过这道"门槛"的,必须是民营医院中的精华力量。
    钟南山院士曾说,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治疗起来,比SARS的救治难度更大。毋庸置疑,疫情暴发之初,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经验方面还是空白,遇到的困难非常人能够想象。大量患者由于肺炎病毒感染导致肺功能衰减,患上了低氧血症,致使血液得不到净化,液体负荷较多、体内微环境紊乱,危及生命。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果派过去的民营医疗队都是"二把刀",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甚至帮倒忙添乱,必将导致严重后果。
    事实证明,民营医疗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周立基的抢救治疗方法是: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即CRRT),通过体外循环血液净化方式连续、缓慢清除水及溶质。相较普通血液透析,CRRT延长了血液净化治疗时间,降低了单位时间的治疗效率,使血液中溶质浓度及容量变化对机体的影响降到最低,为重症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内稳态平衡。
    一些代表性民营医院发挥组织能力,集中资源财力,勇于担当责任。泰康同济(武汉)医院作为一家险资投资建设的三级综合医院,临时"转型"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提供1060张收治床位,甚至超过了火神山医院的床位规模。武汉市普仁医院承担了武汉市肿瘤和恶性血液病及慢性疾病的救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非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医疗支援缺口。复星医疗集结旗下10多家医院近500位医生,全面启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免费义诊。北京瑶医援鄂医疗队参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中,有152人痊愈出院,医疗队还为20000多人免费提供"瑶山清瘟饮、瑶山清瘟口腔喷剂"等药品,用特色医术交出了一份"病人零病亡、医护零感染"的答卷……这些民营医院发挥的作用,足以说明有一批民营医院无论是在医疗规模、专家团队、机制灵活度还是专业技术上已具备相当的实力,在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面对"十四五"能否再提升10个百分点
    毋庸讳言,疫情过后,民营医院仍要面对市场挑战和生存压力。但以此次战"疫"为契机,相信民营医疗机构将实现更加健康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人士实现更加健康的成长,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纵观近年来民营医院发展,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15年民营医院数量首次超过公立医院数量,并在持续增长中。截至2018年底,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达到了45.9万家,占比46%,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家,占比达到了63.5%。
    然而,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的另一统计同样令人关注--如此庞大的民营医院数量,提供的社会医疗服务比重却仅占20%,与20年前全国民营医院只有1万多家时提供的社会医疗服务比重大抵相当。这是否意味着民营医院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服务效率和总体服务质量,距离社会期望尚有较大差距?
    在抗疫"大考"中,位于行业"头部"的民营医院质量好、技术强,表现出色。但量大质低,小、散、乱仍为普遍现象,我国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学科建设、质量安全、人才技术、经营管理、患者体验、品牌信誉等方面整体提升缓慢。与西方国家私立医院医事服务占比一般达到70%以上的水平有着相当差距。如果整体行业发展水平不高,个体抗风险能力也必然有限。业内的普遍期待是,"十四五"期间民营医院服务量占比能够再上升10个以上百分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民营医院的投资者管理者应当着眼长远,未雨绸缪,尽早规划。其中与公立医院合作,形成有机互补,互利共赢,是人们期待的。
    当前,各地都在着手开展"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的课题研究,这是广大民营医院充分提升自己、展现自身能力,从而获得更多话语权的历史性机遇。有关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的发展,广大社会办医人士也应当广泛、积极、充分地参与论证,让有关部门看到社会办医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
    应对全面洗牌必须有所作为
    近年来,民营医院通过自身探索,逐渐形成了民建公营、公立医院托管、特色专科联盟、医联体、医共体、共赢合伙人等经营发展模式,期望找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路径,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但这些模式由于存在较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要么因资产缺乏科学规范管理导致公立医院国有资产流失;要么因改制不彻底,政府部门股份留在其中,导致民营医院缺乏经营自主权;要么因缺乏资金和技术融通捆绑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导致民营医院在与公立医院的合作中被边缘化甚至中途散伙……
    不可否认,经过几轮医改,社会办医疗机构在数量上有了很大增长,但也必须看到,社会办医疗机构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自身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甚至有的民营医疗机构由于急功近利进行虚假宣传和违规操作而引起了较大负面影响。后疫情时期,民营医院一定会经历一个优胜劣汰、全面洗牌的过程。
    打铁还需自身硬。民营医院如何避免被"挤出"?若要抓住机遇,必须有所作为。
    在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实力越强,自律性越强,抗风险能力越强,才能形成价值洼地,成为优质战略资源的"宠儿"。
    鉴于民营医院自身特点,在后疫情时代,民营医疗行业顺应健康产业发展之势,乘政策利好的春风,破茧成蝶,实现持续健康规范发展,最终还要依靠自身努力,做到"三步走"。
    补短板。后疫情时代是民营医疗行业业务恢复的时期,也是民营医院的投资者、管理者针对过去长期发展以及疫情之中暴露出的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补短板的时期。要注重价值引领,大力倡导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义利观,强化自律和法规意识,诚信经营,合法经营;要提高医院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按照卫生学的要求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
    强能力。此次疫情加速了民营医疗市场洗牌,大浪淘沙后唯有具有更强竞争力才能留下,加强内涵建设、修炼内功至关重要。其一要回归医疗的本质,从患者的需求侧出发,以患者满意为评价标准,注重细节,走"精品医疗"路线,依据患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医事服务,做好服务半径内的工作,不断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质量,增强患者黏性;其二要重新梳理打造技术优势的"护城河"能力,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参与等级医院评审,以评促建,夯实竞争力的战略基础与谋划;其三要完善管理运作现金流,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抗风险能力。
    抓机遇。找准定位、差异化竞争一直是民营医院发展的准则,从特色办医出发,以满足民众对医疗健康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成为民营医院扩展空间的首要突破口。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加之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的旺盛需求,基层医疗健康市场前景广阔,民营医疗机构或可在下沉市场上发力突围。
    还须看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远程医疗等科技力量赋能医疗行业已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医疗"不仅在抗疫阻击战中大显身手,也为民营医疗机构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