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用更精准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2017年5月,三明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在福建率先成立市级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入驻市级行政服务中心的"一门式"民营企业服务窗口
“多亏了三明市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中心的帮助,解决了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福建屹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动情地说。
前不久,福建屹立公司因资金周转困难,急需将部分房产向不动产登记部门抵押登记。收到求助后,三明市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中心及时与银行、数字办联系,快速办理了登记,银行即刻放款。
民营经济是三明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用更精准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用更有效的举措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17年5月,三明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在福建率先成立市级非公有制企业服务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入驻市级行政服务中心的“一门式”民营企业服务窗口。目前,中心通过市县联动累计接待企业来电来访4200多人次、受理各类合理诉求698件、协调解决663件、办结率达95%。
“这样的工作成效,得益于中心探索‘236’工作模式,打造‘民企之家’,助推‘两个健康’发展。”三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颜虎成说。
“2”指打造两个平台。其中:线上平台即在“e三明”APP设立“企业问题直报”诉求受理平台、在“明商网”“明商”微信和在市属商会微信群设立专栏,征集企业、商会的意见建议。线下平台即聘请专职工作人员,并安排市工商联(总商会)在市区的兼职主席(会长)、副主席(副会长)和机关工作人员及市直属商会会长轮值办公,实行市法院法官和市检察院检察官每周半天轮值制度。同时,与纪检、公检法以及涉企经济职能部门和中心律师团队等深入企业、商会走访座谈,打通沟通联系渠道。
“3”指建立三项机制。包括:信息联享机制。将向企业、商会征集的合理诉求和意见建议汇总分析,反映给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向企业、商会宣传优惠政策、审批事项等;建立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对接平台。部门联动机制。与市非公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效能办、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建立督查联动机制,与市税务部门建立税法宣讲机制,与市法院、检察院分别设立派驻工作室或联络点。诉求联办机制。制定出台《三明市非公有制企业诉求受理反馈工作机制(试行)》,对涉及协调多部门的诉求问题,由市非公办协商或转交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时限回复、办结;对复杂重要的诉求问题,呈报相关市领导协调解决;对企业诉求件故意敷衍、推诿扯皮或不作为、乱作为的部门,由市效能办按有关规定处理。
“6”指提供六大服务。包括政策宣传、审批代办、权益维护、融资对接、教育培训及智力支持。如,在政策宣传方面,与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在中心设立惠企政策服务窗口,并推动12个县(市、区)设立相应兑现窗口,让企业及时享受到政策红利。在审批代办服务方面,中心对企业咨询办理事项提供导办服务,对企业急办事项提供协助办理服务,对新办和重点企业需要办理事项提供指导、协调和无偿代办服务。在维权服务方面,与司法、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先后设立法律工作站和顾问团、民商事调解室等,疫情期间在全省设区市率先组建法律援助服务团队,在线免费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难题。又如,在融资对接服务方面,与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疫情发生后,中心及时对全市民企融资难问题进行广泛摸排,积极呼吁金融机构提供“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全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中心成立后,实现从‘单个窗口’向‘全域覆盖’转变,成为便企利企服务的新通道;实现从‘单打独斗’向‘部门协同’转变,成为政企联系沟通的新平台;实现从‘自设组织’向‘专设机构’转变,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新阵地。”颜虎成告诉记者,这一做法得到了福建省领导的高度肯定,受到了省效能建设领导小组通报表扬,并荣获福建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