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目前,经过全民艰苦卓绝的战斗,我国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相应的,业界对本年度经济形势的讨论也格外集中。编辑特选刊三篇文章,分别从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供应链融资三个方面对疫情之下的经济进行深入探讨,以飨读者。
新冠疫情的发生,中断了全球复苏的进程。2019年年底,全球经济曾表现出持续复苏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对2020年的增长有3%以上的预期,然而被疫情打断了。2020年一季度,主要经济体表现全面走弱。
全球二季度的走势,我们研判主要经济体都会进一步恶化,因为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上升,美国、欧洲、日本、新兴经济体都不容乐观,都是往下的。
从2020年一季度整体看,增速明显下降,GDP增速为-6.8%。3月份有企稳迹象,4月份经济是继续恢复的,复工复产助推工业生产。“三架马车”方面,增速都是下滑的,但降幅季末均有所收窄。从金融方面看,需求也有所改善,人民币汇率总体是贬值的态势。外汇收入加速下行。
对二季度中国经济展望,我们研判经济增速有望反弹,外需冲击仍然不容忽视。从有利因素看,财政货币政策在持续发力,特别是国债、专项债。另外,中央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效果在逐渐显现。从不利因素看,当前国际疫情蔓延,外需下降是非常不利的因素。
从二季度供给端来看,工业生产有望小度回升,服务业会持续回升。投资消费有望回升。总的来说,二季度进出口都会进一步的承压。
我们曾经提出“基于生产力及竞争力、服务中国梦及世界梦”的新型经济分析框架模型。这场疫情已经波及到全球,应对疫情既要从中国角度思考,也要从全球视野思考:如何能够实现新一轮的发展,既造福于中国民众,也造福全世界民众,这是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我们认为既要服务于中国梦,也要服务于世界梦,全世界人民都希望能够很好地安居乐业、和平发展。
从政策的框架来看,仅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框架是不够的,因为这是逆周期调节的政策框架,是治标之策。要治本的话,则必须把“改革开放”“创新创造”放在前面,宏观框架应该是“改革开放+创新创造+财政货币政策”,构成“新三架马车”,通过制度的改革、市场的开放,商业模式、科技的创新,来服务于生态的改善和民生的改善。这样,通过提供新的制度供给和产品供给,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很好地发展。
货币政策方面,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进而通过扩大内需对冲二季度下行的态势,这是基本的考虑。
还有一个思考,也是核心的思考:本次受疫情引发的全球危机,与2008年次贷危机相比有本质不同。表现在哪里?次贷危机是由于不良资产导致的“资产负债表危机”。而这次疫情是大家隔离以后,社交活动受影响,没有收入、没法经营导致的“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危机”。
应对“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危机”,需结合中国国情,核心需要盘活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目前我国社保基金整体还是有较大盈余的。中国还有大量国有资产,其中战略性资产是要保留的,而非战略性资产,像餐馆、酒店等可以加快出售一部分,既获得现金流,又能够加快推进经济民营化。
未来我国需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奥尔森在《权力与繁荣》这本书中谈到,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发展经济,则“打造强化市场型政府是经济发展之根本”,各级政府不要把自己做得很强,而是要把市场做强,这是应对疫情的治本之策。此外,创新方面,我们已经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就是数字化时代,代表了数字化时代的技术与商业的融合,应该是必然的趋势。
关于如何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最近我们还有一个思考:要由过去“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思维方式,转型以数字化、区块链技术为依托,实现“空中飞跃”“云中漫步”式的全新思维,而不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过去5-8年,“京东”也好,“阿里”也好,还有“滴滴”也好,中国在数字化方面已经实现了很大的飞跃,大大推进了中国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未来进一步扩展应用到金融方面,可基于回归金融本质,构建一个新型的、基于区块链技术,服务民企、民众的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这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金融界也应该更好地服务民众,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和筹资难、筹资贵,这是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系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