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是恢复经济促进增长的关键
作者:
■孙玉栋庞伟
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战,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得到了阶段性的控制。两会将于本月下旬召开的消息,瞬间在网络上被刷屏,说明人们期盼的一种恢复正常秩序的局面也即将到来。
Steven Kennedy等人认为传染病的直接影响是减少家庭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消费的需求,进而降低企业生产的能力。同时,严重的流行病还会使得许多资产被重新购置,使得企业在短期融资等方面出现困难。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也会通过影响居民、企业和政府的经济行为,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由于疫情对经济增长持续累积的消极影响,我国各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的疫情严重程度,有差别地尽早复工复产,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经济损失。而考虑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疫情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要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进行修复和弥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理应成为恢复经济、促进增长的关键。
一般而言,财政政策可以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要包括减少税费征收,实行税收优惠等。我国在2017年-2019年连续三年调整增值税税率后,2020年再进一步下调三档税率,这些降税政策并不能在短期获得显著的经济增长,因此,如果政策目标是恢复经济,降低增值税税率政策并不适合。但由于各行业确实因为疫情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政府需要通过实行增值税税收优惠等方式缓解企业短期融资问题。
假设疫情对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只有一个月时,通过降低税收征管实现税收优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但能降低企业税负,而降低税率却会使得2020年的GDP降幅更加明显。而当疫情影响为四个月时,降低现行三档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率能对恢复经济有所助益,但相对地,此时采用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税收征管,仍然不能表现出明显经济增长效应。这说明,如果疫情影响时间越长,增值税税率下调可能才会表现出积极的恢复经济的作用,虽然这种影响的程度较小。
财政支出政策包括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前一项的作用对象可以主要分为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其中进出口环节受汇率政策的影响更大。而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中房贷支出比重较大,即使采取了增值税减税政策,但在经济下行期并未能有效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国内消费需求市场疲软。因此,在劳动力报酬和资本收益都因为疫情相应缩减的前提下,通过促进居民消费来带动经济增长可能会收效甚微。因为如果房价降低,会有更多人由于资本溢价增加对住房的消费。而房价提高,则会加重对住房刚需的家庭的生活压力。
此外,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经济增长模式属于投资驱动型,而2009年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在中长期对我国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在当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却成效显著。由此可以看出,适当地通过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政府投资规模,补齐受疫情影响所损失的资本要素供给,能最为显著地恢复经济。
2003年我国暴发SARS疫情后,相较于2002年,全国财政赤字与政府财政支出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但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反却会大幅度显著的增长,说明当年的经济恢复也可能是通过增加资本要素供给的方式。不过,2003年政府预算内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增速却为-14.97%,这表示当时所补齐的资本主要是由社会所承担。
考虑到2003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而当前经济下行,想要完全通过非政府预算资金增加资本供给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政府需要更多的责任,筹措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撬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总体来看,可以考虑采取短期和中长期两方面举措。
短期政策应当以恢复经济为主,尽可能地通过政府层面增加资本投入,从而削减疫情的负面影响,使整体经济发展回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规范财政专户管理,盘活存量资金。2015年实施的《预算法》强调,“只有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或者经国务院批准的特定专用资金可以依照国务院的规定设立财政专户。”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专户管理办法》,对财政专户的存量资金进行统计和清理。对依据法律法规设立的财政支出专户资金中,超过两年以上的结转资金应及时调入国库,其余未按规定设立的财政支出专户资金应全部调入国库。
第二,适当增加政府举债规模,充分发挥增量资金的撬动作用。假设2020年价格不变,我国名义GDP在2019年的基础上增长5.70%,再按照政府赤字率2.8%、2.9%和3.0%计算得到当年的政府赤字规模分别比2019年增加1725.64亿元、2772.98亿元和3820.33亿元。因此,在3%的限度内,政府还需要通过设立PPP项目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和国外投资资金,用以增加资本要素供给。而疫情影响时间越长,政府按照3%政府赤字率进行举债,可能也难以补齐恢复经济所需的资本要素,因而可以适当突破3%政府赤字率,并将债务资金更多用于“新基建”领域。
中长期政策应当以消化前期政策负面效果为主,要结合2009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经验教训,不仅要尽可能地减少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以及对市场配置资源的扭曲作用,而且还应该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逐步将政府赤字率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同时,还应当积极加强债务资金绩效管理,在防范环节政府债务风险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扩大产出。此外,我国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以减小其他突发卫生医疗事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作者孙玉栋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庞伟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