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80多家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典范
民办教育的“恒星探索”
作者:
■谭文宝本报记者路敦海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未来学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产教融合(智慧学习工场)”战略合作,标志着青岛恒星集团和恒星科技学院“行校对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得到了专业机构和社会的认可,恒星集团已经站在了举办中国民办教育的前列。
恒星集团从一家村委投资2万元起家的村办企业发展成为目前涵盖智业、职教、健康、旅游、建设等12个行业集团,并投资创办了两所大学: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和加拿大恒星学院,成为行业多元,学、研、企、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民营实业集团。
一所位于青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缘何受到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青睐,将新型产教融合——智慧学习工场项目放在青岛这座城市,这就不得不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出租车计价器说起……
出租车计价器上的“恒星”
上世纪80年代末,风华正茂的青岛化工学院(现青岛科技大学)教师陈昌金,以其不断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工作实践中发明了出租车计价器,并获得国家专利。
1988年,在外人看来“前途一片光明”的陈昌金毅然辞去了让许多人羡慕不已的大学教师职务,投入到民营经济的大潮之中。在村办企业的基础上,依靠借来的2万元,陈昌金创办了以生产出租车计价器为主营产品,从事智能化仪器仪表和教学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青岛恒星”的品牌由此开始创建。
经过几年的商海拼搏,斩获市场份额越来越多,至1992年,恒星计价器迅速占领了全国24个省份,300多个城市的出租车行业,市场占有率居同行业之首。这不仅为恒星的发展积累了浓厚的市场基础,同时也为陈昌金闯荡商海掘得了第一桶金。当年的恒星光环笼罩,是青岛市最早认定的民营高新技术集团之一。随着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面临的问题也如影随形,最大的瓶颈问题是生产技术人员的严重短缺,而新招聘的大学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培训过程才能够满足企业需要,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不忘初心“育新人”
或许是农村生活的缘故,从小就立志发奋读书的陈昌金有一个梦想,将来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为天下孩子解疑释惑……如果自己办一所学校,让千千万万名渴望读书的孩子走进自己的校门,成为国家栋梁……也许应验了那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2000年,陈昌金终于圆了儿时的全部梦想。
1998年,恒星集团正式成立后,陈昌金到美国作商务考察,闻听到美国很多大学都是私立的,而且知名度很高。一所私立大学的校长告诉他:“做企业的利润是很可观的,但要说社会价值,办学能更大一些。”曾经做过教育工作的陈昌金,敏锐地觉察到这些说法很有参考价值。
回国后,陈昌金的思绪翻起了波澜,他怀着企业兴国、教育强国的满腔热情,反复思考:“办企业是为赚钱,办教育是为了什么?培养人才,为国家做贡献。”
“办教育的意义相比办企业更持久、更深远”。2000年,陈昌金怀揣着“让老百姓的孩子都能上大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办学理想,开始创办大学。2014年,学院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历时15年,经历了从科技专修学院到高职专科学院再到普通本科院校的不平凡过程。
“民营企业创办教育,恒星创办之初根本没有可参照的样本或模式,虽然国外有着非常多的成熟案例,但并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虽然已经踏进了教育领域,但民办教育在中国还是未经开垦的领域,恒星人当时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谈到办学之初,陈昌金笑着说。
产教深度融合的“恒星”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给学生配备能够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实战训练的教学场所,从而调整了集团的整体发展方向,即恒星的主业是教育,产业是为教育配备的培养实战能力的实岗实训基地。
恒星人确定了“根据专业上产业、以产业促专业,把产业做大,把专业做强”的发展策略,逐步探索并形成了行校对接、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协调同步快速发展;形成了工学交替、实岗实训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实战岗位上逐岗训练,综合能力螺旋式上升。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就业时会被“哄抢”,更可能成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理论和实战能力双强的适用人才。
恒星集团为各专业配套了80多家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在与市场完全接轨的实战场所里,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轮换训练未来可能的各种工作岗位。
2013年,“联盟化校企对接、一体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科技成果鉴定,认定在职教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走向国际舞台的“恒星”
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一带一路”的机遇,恒星瞄准国际科技教育合作大课题,确立了“走出国门、中西融合”的国际化发展目标,力求通过国际合作将恒星的理念进一步升华。
校董事会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确立了派出留学生、派出教师进修、聘请外国专家授课等方式,加强与国外先进高等院校的合作。几年来,先后与加拿大莱姆顿学院、美国凯泽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100多人次。
为把国外的教育内涵学通、会用,恒星董事会决定在北美建立自己的学校,为学习外国的教育经验和利用国外的教育资源发展中国的科技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几年来,先后建成了加拿大恒星高中、加拿大恒星学院、恒星华文学校等涉外办学机构,直接对接当地的师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为国内教育的学术、技术水平的提升,探索出了一条可行有用的发展之路。
在科技创新方面,恒星一直在探索与国外的科技合作,坚持平等合作、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原则,在汽车电子、机器人等专业领域已经开始探讨技术研发合作。将通过合作,参与国际高等院校间技术研发及实验,共同解决通用性的技术瓶颈,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水平。
采访最后,陈昌金表示: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分子,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我们更加强烈地认识到,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帮助引导企业,“令近者悦,远者来”,让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