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贫困户嵌在产业链上

作者: ■姜虹羽
    
    阳春四月,位于陕西南部的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村民们,正忙着采摘今年第一茬春耳。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这里,调研脱贫攻坚情况,实地考察金米村产业扶贫成果,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
    “万山丛树多,土人伐木生耳。近耳收买成包,水陆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柞水人明清时期就从事木耳生产,并销往两湖一带。时过百年,小小的黑木耳现如今变成了金米村脱贫致富的“金耳朵”,这其中,产业扶贫是诀窍。
    2017年,金米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今年2月,柞水县也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在去年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脱贫攻坚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柞水县委书记陈璇介绍的“致富经”就是把全县绝大多数贫困户都嵌入到产业链上,木耳产业带动近50%的贫困户,乡村旅游带动近30%,林下中药材带动近20%。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同样,民企参与脱贫攻坚的“万企帮万村”行动,最大最有效的经验就是产业扶贫。在产业扶贫的链条上,一端镶嵌着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一端链接着送技术、设渠道、拓市场的千万民企。
    近几年,金米村先后引进农业龙头企业5家,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发展智能连栋木耳大棚5个。去年10月,金米村开始采用电商直播的方式推销木耳等农产品,网上平台的日均成交量有100余单。在互联网助力下,企业和县区联手下好脱贫攻坚这盘棋。
    柞水县先后引进了陕西中博等民营企业,参与木耳袋料生产、冷链仓储、配套产品开发、包装营销等生产经营。引进了淘宝、京东等电商公司,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物流平台,鼓励各种商户、农家乐等发挥市场面广的优势,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向木耳产业聚集,有效扩大木耳产业销售终端覆盖面。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通过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金米村因地制宜确定以木耳产业为主,同步发展中药材、水杂果和乡村旅游的“1+3”脱贫产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不但创造了更多附加值,而且让更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产业扶贫让“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柞水县实现了“改穷业”、“拔穷根”、“摘穷帽”的梦想。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迈进全面小康的贫困地区老百姓,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