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营销形式赋能天津商贸

作者: ■津宣

    没想到疫情带来的所思所想,让蔺青下定决心提前“回家”。“这一次的创业,不是单纯的生意,而是通过新的作为,通过我们的鼓与呼,让更多津商‘回家’,为天津发展添砖加瓦。”
    “因为疫情,我在天津度过了25年来最长的一个假期。因为疫情,我开始重新审视家乡天津这座城市的价值。也因为疫情,作为津疆两地外埠商会会长的我萌生了新的规划,那就是汇聚津商力量,共助家乡发展。”
    说这话的人是蔺青,他的生意起于天津、兴于外埠,北京、广州、新疆,每个地方都不陌生。而对家乡,却少有时间了解和体会。“如果说疫情是一场大考,那么天津拿了绝对的高分。我想,对于企业家而言,则需要考量这张答卷的价值,特别是投资环境的真正内涵。”
    自从担任商会会长,蔺青在津疆两地商贸交流、扶贫对接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大都是阶段性的,尚未着眼长远。“疫情期间,我组织商会企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果蔬、食品的运输和销售,政府帮助‘开路’,企业诚信运营,社区居民得到的是安全、便捷和实惠。看似简单的一条供应链,在非常时期,考验的则是各级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百姓安然、城市无恙,足以证明天津是值得托付的。这就是营商环境。”蔺青说。
    “赶大营”是我国近代商贸史最浓重的一笔。昔日,津商跋山涉水、人背马驮成就“三千货郎满天山”。如今,信息技术给商品插上了翅膀,这次疫情再次印证“互联网+”的重要。蔺青想,外埠津商商会已有19家,企业成千上万,如果搭建好相应的平台,把志同道合的津商聚集起来,用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新营销形式为天津商贸赋能,实现共享共赢。“这就是我最近天天琢磨的大事。”
    原打算过两年再回津,没想到疫情带来的所思所想,让蔺青下定决心提前“回家”。“这一次的创业,不是单纯的生意,而是通过新的作为,通过我们的鼓与呼,让更多津商‘回家’,为天津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