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8次举牌上市公司 耗资超28亿元

险资举牌潮再现 这次和5年前有何不同

作者: ■本报记者童芬芬

    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不断升级,但内地险资却“加仓”热情高涨,出手举牌上市公司的现象频出。
    3月25日晚间,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通过深港通从港股二级市场买入中国光大控股的股份。本次举牌前,中信保诚人寿持有中国光大控股8328万股,举牌后,则持有中国光大控股股票8649.2万股,占其香港流通股比例约为5.1323%。
    开启逆向“买买买”投资的并非中信保诚人寿一家。今年以来,险资举牌热情高涨,除中信保诚人寿外,还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华泰资产等纷纷举牌上市公司。
    作为A股市场第二大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的动向一向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那么,在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缘何险企频频举牌上市公司?此轮举牌与2015年有何不同,非理性举牌潮会否再现?
    年内险资八度举牌
    据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险资已8次举牌上市公司,其中6次投向了H股,涉及金额高达28亿元,累计耗资堪称“大手笔”。其中,3月23日,香港联交所公布了太保人寿举牌锦江资本股票的相关信息。公告显示,3月18日,太保人寿通过受托管理的QDII账户在香港市场持锦江资本898.6万股,每股作价1.2705港元,总金额约为1141.67万港元。
    本次增持后,太保人寿持有锦江基本股票1.45572亿股,占其香港流通股比例约为10.46%,超过10%的二度举牌线。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已是“太保系”年内第三度举牌。2月19日,太保人寿旗下子公司太保寿险通过香港市场买入锦江资本股票,占其香港流通股比例达到约5.015%,触及举牌线。2月28日,中国太保及旗下太保产险、太保寿险、太保安联健康险、安信农业险等一同公告,通过港股通合计买入赣锋锂业H股股票240.52万股,耗资约7535万港元。
    除“太保系”三次举牌外,中国人寿也先后两次举牌上市公司。3月20日,中国人寿发布公告,增持并举牌中广核电力H股股票。根据公告,截至3月13日,中国人寿对中广核电力H股持股11.17亿股,占其H股股本比例10.005%,超过10%的二度举牌线。
    这是中国人寿今年以来举牌的第二例。2月17日,中国人寿集团首度举牌了农行H股,合计持有农业银行H股15.38亿股,约占农行H股股本的5.003%。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热情高涨,除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外,还有太平人寿、华泰资产等纷纷举牌上市公司。其中,太平人寿公告完成举牌大悦城非公开发行股份,投资金额19.07亿元人民币;华泰资管则动用2.79亿元保险纾困资金受让国创高新约8%股份,以降低国创高新流动性压力等。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根据近期险资公开举牌信息梳理,截至3月25日,各大保险机构在A股及H股先后举牌,累计耗资超28亿元,入市力度远超去年同期。
    逆向投资所为何来
    受疫情影响,全球权益资产本月出现强烈震荡。美股一个月熔断4次,除了纳指之外,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普500指数的年底跌幅均超过30%。港股市场受到牵连,也出现“跌跌不休”的走势,恒生指数年内的跌幅已经接到2成。
    在这样的市场走势下,险资缘何开启逆向投资?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保险机构资本充足,本身有巨大的投资需求,相对其它企业而言,上市公司是优良资产,可以满足保险投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尽管国际资本市场大幅动荡,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很好控制的情况下,加上时间周期的推动,中国的资本市场在2到3年内保持长期向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此时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在市场大幅超跌的背景下,保险机构选择增持,去优化资产配置,是一种理性投资选择,这有利于保险机构在资产端做到长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以满足公司盈利预期。
    在郭金龙看来,险资此轮举牌既有内在需求,也有外在因素。在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之际,保险资金成为“稳市场”的一员大将,在目前市场走势下,险资举牌买入,无疑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而这也正契合了监管部门“稳定金融市场”的要求,
    记者注意到,日前监管部门再次释放了险企入市信号。3月22日,在国新办应对国际疫情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透露,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险公司在现有权益类投资比重30%上限外,适当提高投资比重。
    从监管部门释放出的消息来看,银保监会下一步将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在审慎监管的原则下,赋予保险公司更多的自主权。
    郭金龙告诉记者,实际上,目前绝大多数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比例远远没达到30%上限,此次监管部门释放出的“投资限制放松”信号,对险资而言,无疑是有助于保险机构优化资产配置的灵活度。
    业内人士预计,综合当前股价收益以及对于险企权益类投资相关政策导向来看,预计险资举牌热潮仍将延续。
    非理性举牌潮恐难重现
    与往年不同,此轮险资举牌,有几大新现象值得关注。首先险资举牌标的更多出现H股,险资对港股的偏爱程度可见一斑。
    记者看到,除太平人寿举牌大悦城、华泰资产举牌国创高新之外,其他6次举牌对象均为港股。
    缘何险资对港股格外青睐?王国军认为,险资偏向举牌H股,主要原因港股近期经历了较大回调,目前H股估值低,加上相较A股,H股有折价,但两者分红却一样,因此购买H股更划算。
    其次,历史上曾不乏险资大量举牌。2015年,在A股处于巨幅震荡时,监管部门曾短暂地放宽保险资金入市比例。随后,个别激进的险资通过保险理财资金频繁举牌,直至引发一轮新的监管风暴。
    险资非理性举牌潮会否再次出现?对此,郭金龙表示,2016年至2017年之间,原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险资投资行为进行整顿和规范,从资金来源到资金用途,都有更严格的监管。因此,与2015年举牌同期相比,目前已有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险资频繁进出的现象将很难再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险资举牌进入新一轮密集期,与几年前万能险盛行时期中小险企扎堆举牌不同,今年以来,举牌主角多为大型险企,方式也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