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出手 可转债市场急速“降温”

专家称不排除未来监管仍会出台相关政策

作者: ■本报记者王宸

    全球资本市场持续动荡,可转债市场却成独特风景。近期,可转债市场连续多日因涨幅过高遭遇临停,并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
    为什么在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可转债市场却成交火爆?高收益往往和高风险相互匹配,投资者进入可转债市场,需警惕哪些风险?
    市场“风景独好”
    近日,资金大规模涌入让可转债市场变得火热,动辄涨逾50%,换手率超过100%更是常态。3月10—20日期间,几乎天天有“妖债”出现。
    3月20日,凯发转债涨幅最高触及85.61%。至收盘,仍报涨62.88%,成交额38.40亿元。同日,万顺转债盘中涨幅也一度达到63.74%,最终收涨20.23%。英联转债、一心转债、蓝盾转债、富祥转债等当日涨幅均超过10%。
    记者了解到,可转债就是可以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既可以持有这一债券直到偿还期满时收取本金和利息,也可以按照可转债发行时约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公司的普通股票。此外,持有可转债的投资者还可以将其持有的可转债在资本市场上卖出,而且相比股票市场具有涨跌幅以及T+1的限制,可转债市场实施的则是没有涨跌幅与T+0的交易制度。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显示,近期的可转债市场中多数为主题投资品种,这类强势的主题品种往往具备3个特征。一是小规模、低评级,市场关注度较低;二是启动前绝对价格低于120元;三是正股涨停速度较快,转债成为投资者的追涨利器。
    意外成“投机新宠”
    对于近期可转债市场“风景独好”的原因,市场人士认为,可转债之所以出现暴涨暴跌,与其没有涨跌幅限制,以及T+0的交易制度有关。
    申万宏源相关分析师表示,可转债起初大幅上涨的原因在于其正股的价格连续上涨。当正股股价出现连续涨停的走势时,部分资金因为无法在股票市场上购买到其正股股票,因此就转入没有涨停板限制的可转债市场,从而直接推高了价格。”
    致同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潘锡涛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短期资金的炒作行为是主要原因,成交量大的可转债多为规模小的热门品种,方便游资炒作,且交易制度为交易量的放大提供了条件,可转债大幅上涨的赚钱效应又吸引了大量的散户资金进入市场,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联储证券温州营业部总经理胡晓辉表示,无风险收益让投资者心动,可转债无须提前打款,空账户即可参与,被部分券商用于营销客户开户的营销工具,大规模推荐,迅速提高了认知度。短期投资主题较低,被散户追捧,形成热炒格局。
    有机构人士称,游资会通过拉抬正股,在可转债上诱多。即操纵正股前买入其对应的可转债,然后用资金拉抬正股股价,可转债跟随正股上涨,这时游资就能抛出转债获利。
    胡晓辉表示,由于可转债数量的增多,已经有部分游资系统性参与其中,操作手法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看正股、操作可转债套利模式,转化为操纵正股、可转债套利的模式,再加上普通投资者的参与,更加助长了投机风气。
    炒作将得到遏制
    随着可转债逐渐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可转债市场已经成为了游资“搏杀”的重要场所。业内人士表示,高风险和高收益是相互匹配的,进入可转债市场则需要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在发行申购时,可转债就明确规定了相关的强赎条款,即在转股期内,如果公司股票在任何连续30个交易日中至少15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不低于当期转股价格的130%(含130%),发行者可以按一定价格强制收回可转债。一旦触发强赎,转债价格向正股价格靠拢,高价买入的可转债将带来巨额亏损。
    潘锡涛表示,一旦可转债触发赎回条款,除非在最后交易日前正股大幅上行,否则投资者将面临巨额亏损。
    3月20日下午,上交所和深交所均发布通知,称将转债交易情况纳入重点监控,对于异常交易行为将及时采取监管措施。
    记者了解到,沪深交易所重点监控主要关注两个层面:一是是否存在资金通过滥用制度操控市场,从中渔利;另一个是上市公司有无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介入之后,可转债市场“高温”正在迅速退去。3月23日,有26只可转债跌幅超过10%,此前被交易所点名的个券更是迅速回调。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介入,可转债市场爆炒有望得到遏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专家表示,在近期可转债的火爆行情下,相当一部分涨幅较大的可转债价格已经远离基本面,风险较大,投资者切忌盲目参与。首先,一部分可转债价格大涨的同时正股却没有同步大涨,使得转债价格远离正股走势,转股溢价率较高,可能会面临调整风险;其次,可转债里具有一定的杠杆,目前可转债市场流动性欠缺,若持仓隔夜则风险较大;此外,沪深交易所近日将重点监控可转债交易,预计游资投机将会一定程度上减少,游资撤出会导致价格下跌。
    多位市场人士表示,可转债脱离正股走势、疯狂炒作并不可取。在规范、透明化的制度下,应当鼓励多元化投资方式,但对于刻意哄抬价格、操纵市场的行为应当予以惩罚,保证市场拥有公平、稳定的交易环境。不排除未来监管仍会出台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