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企业复工问题应采取“综合疗法”
作者:
■熊杰
一场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大多数的企业停工停产。从2月中旬开始,随着复工键开启,部分企业已陆续复工,但也还有些企业因各种原因仍处在“机体缺血”或“局部休克”状态。企业复工复产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采取综合疗法,精准施治。
企业在复工方面面临如下问题:一是想复不能复。因为疫情防控大局所需,一些企业特别是诸如宾馆饭店、商场超市、娱乐场所、旅游公司等实体和消费行业,属于人群容易聚集的地方,为防交叉感染,严格的管控措施仍在实施,这些企业只得陷入停顿状态,疫情不解除,无人敢开工。此外,企业订单减少或转移,产能严重不足,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二是复而等于未复。所有产业均有上下游和终端客户,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产业链。产业链内的企业复工时间不同步,产品匹配出现明显时差,若只是部分开工、部分不开工,产业链无法延续和保障,实际等于没有开工。试想一下,没有零配件厂商的开工,主产厂商又如何开工?
三是困难纷扰无法复。防疫物资紧缺,采购筹集不到位,后续保障跟不上,随时有叫停的风险,岂敢轻言动工;物流通道还未完全畅通,无法保证生产物资正常流动,尤其是目前跨地区货物运输还有梗塞,害怕中途阻工;前期有的地方疫情管控无理由擅自升级、层层加码,搞一刀切,致使外出务工人员无法悉数出动,加之重点区域返工人员必须隔离观察两周,缺少人手上工;企业现金流不足或对风险缺乏预判,停业以来没有进项只有消耗,场地租金、水电供应、员工薪酬、贷款利率、设备折旧等照常支付,亏损加剧,无钱启动复工。另外,疫情导致各地病例程度不同,病例越高的区域复工程度越低。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不妨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实施双轮驱动。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手硬,既抓严防控又抓紧复工,保证阻击疫情和恢复经济两个车轮协调兼顾、顺畅运转。各地要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疫情,施行差异化管控,有针对性地施策,有选择性地用力,并及时进行调整修正,确保双轮驱使平衡稳定、快速前进,将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是筹齐防护物资。以企业自身为主,政府协助为辅,采取定向采购、网上团购、申请预购、企业间相互调剂等多种方式,做好口罩、酒精、消毒水、测温仪等防疫物资的筹集工作。本着着眼急需、保证够用、留有余量的原则,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防护用品需要。
三是简化审批手续。区分地域风险等级,有序灵活地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尤其对涉及防疫及重要国计民生的企业要优先复工,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大力提倡线上远程办公、网上复工。任何单位不得在统一的复工审批流程之外另设门槛,不得向企业收取复工保证金,只要企业防护措施到位、防护标准达标,就允许复工。实行备案制复工复产,推行网上审批、不见面审批,开启企业复工审批的简明绿色通道。
四是改进管控办法。企业层面,要及时制定并发放复工指南,开展防疫知识宣传培训,建立防控应急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提高企业防疫水平。政府层面,要靠前工作、贴心服务,指导企业抓好防疫工作,同时采取不定期抽查、定期巡查等方式,加强对企业的督导,确保企业各项重点防护措施责任到位、处置到位。
五是搞好配合衔接。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进行产业链专题调研,密切关注各地企业复工复产动态,为有需求的企业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企业本身要听风观雨,及时加强与上下游的协调沟通和坦诚磋商,加强一体化联动,努力寻求产业、产能、产量的同频共振,实现互利共赢。
六是加大帮扶力度。没有产出就没有效益,企业就会失去存续的空间,只有企业正常运转了,才有产出、才有就业、才有消费,才有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正如有的人所说:感染了肺炎,死亡率2%,没有饭吃,死亡率100%。面对企业在疫情之下承受的巨大生存压力,送一根稻草就是一根金条。各级政府要切实拿出硬核措施,从减税降费、减免延交社保、贷款融资、减降租金、用工补充、原材料供应、物流配送以及法律援助等方面全方位帮企业提振信心,为企业纾困赋能,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输血续命、恢复元气、强身健体。
风会吹灭蜡烛,却也会让火烧得更旺。中国企业,中国经济,未来可期!
(作者系江苏省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