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一扛 难关就会过
——福建福厦泉三地民企复工复产见闻
作者:
■徐志南本报记者俞凤琼
企业复工复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实现了"一企一策"、"一地一策"、"一项目一策",让广大民营企业坚信在疫情下,他们不是单打独斗,随着政策效力逐渐显现,企业终可共渡难关。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要把复工复产推进得有序有力有效,坚持因地因时因业因企施策,精准科学、稳步推进。"
2月10日,福建省委书记、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于伟国主持召开全省视频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按照要求,保障疫情防控需要和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的行业要开足马力、全面生产,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行业要保障条件、加快复工复产,其他行业要积极有序复工复产。
既要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又要打好生产经营攻坚战,面对考题,福建民企如何作答?记者深入福州、泉州、厦门三市调查。
"人员返岗多未过半"
走进泉州南安市南益电脑针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在来回巡视生产线上的生产状况。"我们按照复工规定逐个筛查,最后核定500多人符合要求复工。"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徐建生说,员工门口先测体温,然后进厂区再测一次,各部门主管给返厂员工登记、建立健康信息卡后,员工才能上岗。
南益电脑针织有限公司是南益集团在南安的第10家工厂,也是迄今为止南益集团在内地一次性投资最多的一家工厂,年产能力达1000万件毛衣。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前,在这里上班的员工达2000多人。目前恢复上班的员工数还不到三分之一。
面临人员问题的,不仅仅是南益电脑针织公司一家。福州高意集团是福建省重点光电龙头企业。记者从集团了解到,2月10日约有1700名职工返回岗位,占员工总数的30%左右,主要为过去14天一直在福州的员工。"剩下的3000多名返乡过节的员工,何时能够全部到岗,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公司负责人说。
在泉州美佳爽纸尿裤生产车间,返工回来的工人正在产品线上调试自动化生产线设置原材料自动开卷装置、自动接料装置等智能化功能。记者了解到,美佳爽公司共有25条生产线,因返乡工人只有部分返回,公司只能着手先启动5条生产线的生产工作,其余20条生产线的生产只能等到人员返回后才能陆续启动。
"生产辅料库存告急"
在位于厦门市湖里区岐山北路的宸鸿科技公司大门口,工人们面戴口罩,陆续走进厂区。"10日,公司位于厦门的7个厂区全线复工。"宸鸿科技行政长刘世兴说,目前,影响公司正常复工复产的,除了人员因素外,就是原材料。"人方面,我们专门成立防疫小组,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料方面,受疫情影响,订单和供应链都有变化,公司正全力抓好原材料供应。"刘世兴说。
投产3年多,仓库从未这么爆满过!在中国软包装集团中景石化科技园的仓储物流中心,电动搬运车来回穿梭,将刚从生产流水线上包装好的聚丙烯产品整齐堆放。以往,由于供不应求,产品一下生产线就装车运走了。而今,由于物流受阻,4万多吨的聚丙烯口罩专用料已装不下,还临时借用了周边企业的仓库。
"仓库里的货值已达3.5亿元,都是各地的无纺布厂家紧急下订的货,却运不出去。"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声锦,跟他的客户一样着急。他的担心还有,生产辅料库存告急了。"之前我们的储备辅料大约是一个月的量,如今产品运不出去,辅料进不来。"
除了原材料问题外,翁声锦还坦言,集团还面临着周转期延长导致成本上涨的压力。
"政府帮扶增强信心"
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民企占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针对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人员、原料、资金等难题,福建各地密集出台政策予以支持扶助,全力支持和推动各类生产企业复工复产。
"今年春节,公司配送业务量急剧增加。许多外地的员工无法回来,本地招人又有困难。要不是福州市人社局通过各种方式帮忙,肯定招不到100多人。"福州朴朴公司招聘经理危小姐说。
朴朴公司只是受益者之一。为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福州市通过各类平台,发动干部职工、企业人事经理,以及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共帮助发布了1.27万个岗位信息,解了急需用工企业的燃眉之急。
"融资方面,我们摸排企业一季度贷款到期情况,引导银行业机构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已为143家受疫情影响的企业调整还款期限、提前办理转续贷,涉及贷款11.9亿元。"泉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洪自强告诉记者,泉州出台了"一揽子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在落实好福建六稳"24条"的同时,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9+2"措施,"一企一策,一个项目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所涉及的用工、融资、运输、产业链配套等困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各级政府的大力帮扶,让广大民营企业深深感受到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复工复产信心更足、脚步更稳。
"已有多家银行开通绿色通道为我们发放专项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加上省财政的贴息政策,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声锦乐观地说,"全国各地正在开启对防疫物资、原辅材料、重要零部件等运输车辆的'绿色通道',有好政策,有各方的支持,咬咬牙,扛一扛,难关就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