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产品到卖品牌
——记内蒙古边陲小镇的脱贫大舞台
作者:
■本报记者胡静波
家乡两个字,总是会烙印在离乡人的心里,代表着美好与变迁。即便是常常回家乡,也发现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变。临近春节时,记者回到了位于内蒙古兴安盟的老家,刚出机场就会看到“兴安盟大米”的宣传路牌,如今,大米已经成为这里的一张新名片,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华丽转身,也带动了兴安盟农牧业踏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兴安盟水稻生产主产区,扎赉特旗的绿色有机水稻和旱作水稻已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距离记者家乡40公里外的稻田小镇,坐落在好力保镇内的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了5000亩的稻鱼稻鸭供养项目,鱼稻共育、鸭肥稻香“绿色稻田+”的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开辟出稻农增收新途径。现在,这里已成为扎赉特旗各类水稻新品种的试验田、新科技的展示馆,更成为了休闲观光的好地方。
扎赉特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农业产业园已经打造集生产科研、集约化育苗、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加工物流、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绿色水稻、特色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
与此同时,这里推出的私人订制认领农业将兴安盟大米“扎赉特味稻”推向中高端市场,服务中高端人群,实现了从卖米向卖地转变,在水稻插秧之际,扎赉特旗的600多亩水田已经有了主,每亩水田的身价达到了6600元。
寒冬腊月,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白雪厚厚的覆盖着,走进好力保镇水田村的育秧大棚,看到的依然还是绿油油一片,这原来是好力保镇水田村党支部想到的“妙招”,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将闲置的育秧大棚打造成水田村扶贫生态产业园,使贫困户们又多了一项增收渠道。
“2019年4月,好力保镇水田村农裕合作社规模化水稻育苗14万盘,7月份,我们通过招商的方式引来双宝菜园在水稻已经插秧结束、育秧大棚闲置的空档进行租用,种植了香瓜33栋”,好力保镇水田村书记赵艳红手里拿着一个大香瓜,边说边打开来,顿时瓜香四溢,“咱们村今年选取的香瓜品种叫玉雪,翠绿莹白相间,格外诱人,香瓜种植期到成熟期有95天,成熟期不短但是口感极好,产量也能达到每亩2000到3000斤呢。这个小小产业园还带动8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作为务工人员,吸引了临近黑龙江省的商贩来批发,生意红红火火!”
“过去的水稻育秧大棚在结束育秧后,往往就闲置下来,今年租用33栋大棚打造成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助力脱贫攻坚产业振兴的产业园,由我们提供香瓜秧苗、种植技术,雇佣贫困户前来务工,每年能为贫困户每人带来季节性务工收入3000到4000元,用闲置资源搞创收,一举多得。”赵艳红为记者算了一笔账,33个棚总面积是16500平方米,每棚可产香瓜2000余斤,每市斤6元,毛收入就是40余万元。
据悉,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水田村、五家子村等7个村二次利用闲置的80余栋水稻育秧大棚,搞起了栋有机香瓜的种植,不仅避免了资源浪费,还有效实现了拓宽增收途径,助力脱贫攻坚、产业振兴。
入冬以来,好力保镇主动谋划,积极探索,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创建扶贫车间,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做实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在这个特殊的新年里,记者又离开家乡回到了工作岗位,家乡渐远,但是乡味犹在,因为在北京的各大超市,早已有兴安盟大米的专柜,想吃上一锅家乡味道的米饭已不必再托人从老家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