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探索“红色旅游+助残增收”新路径

——2019年北京市助残增收总结交流会举办

作者: ■见习记者刘弋瑗

    在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由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中心、仁爱惠民(北京)科贸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生命的赞歌》公益晚会暨2019年北京市助残增收总结交流会”近日在京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倡导和推进科技助残和消费助残,爱心专家、爱心企业及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科技+助残
    近年来,北京市一直致力于从多角度探索残疾人帮扶新模式。而科技助残和消费助残作为精准帮扶残疾人的有效手段,将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助残力量,为残疾人提供多样化、专业化科技指导和就业服务。
    据介绍,为加大对助残增收基地的科技服务力度,增强农村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北京市残联创新工作机制,与有关农业科研机构合作,让农业专家成为基地“定制医生”,多层次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及“一对一”入户指导。
    今年,北京市残联社就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及北京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合同任务书,由他们组织相关专家为基地提供科技服务,培养乡土专家和技术能手,推荐或推广实用新技术或新品种。截至11月,专家现场技术指导与会诊163人次,培训残疾人1364人,培养乡土专家或技术能手46人,推广新技术或新品种67项,组织专家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开展“一对一入户”指导362人次,大大提高了农村残疾人的科技致富能力。
    “首先我们要感恩,让我们能在这么好的政策环境下去服务残疾人群体。”北京市助残基地科技服务专家高述民感慨道,“科技助残专家团队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助力扶残助残活动,为科技助残贡献力量。”
    消费+助残
    2018年4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北京京郊调研时强调,对低收入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要借助北京巨大的市场空间,通过搭建平台或借助第三方帮助解决市场营销问题。为开拓助残增收基地产品销路,助力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增收,北京市残联社就中心与仁爱惠民科贸(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爱惠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助残增收基地的农产品进行推广销售。
    当下,北京市已将农村残疾人增收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农村残疾人增收致富的步伐不断加快,且成效显著。2019年,全市建设和运行助残增收基地37个,扶持1060名低收入残疾人或低收入村残疾人,被扶持残疾人人均月收入达到2100元以上。
    本次活动期间,还举办了全市助残增收基地产品展销活动,爱心单位、爱心人士纷纷现场认购、认养、认领助残增收基地农产品,以实际消费行动帮助残疾人增收。
    红色文旅+助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北京还探索出了一条“红色文旅+助残”的新路径——仁爱惠民联合北京中科生活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了“红色文旅+助残基地筑梦”活动。
    “在助残增收基地的农产品推广销售的过程中,我们在寻找客户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在谈及初衷时,仁爱惠民董事长兼总经理窦胜利向记者表示,“我们就想着创新一下销售方式。通过结合红色文旅活动,由‘走出去’到‘引进来’,一方面,让游客在体验中了解农产品的质量,树立绿色有机的品牌形象,开拓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助残基地里的工作人员很少能接触社会,游客到基地参观时,与工作人员的简单交流,实际上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心理辅导活动。”
    截至目前,已组织1300多人次深入昌平、顺义、延庆等区的助残增收基地体验农耕生活,并采摘基地产品约7000斤,价值近5万元;基地产品直销中关村超市达8万余斤,合计27万元;直供单位食堂约35万斤,合计70余万元。
    窦胜利说,未来他们还会把这个模式向全国各地的助残基地推广,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享受到“红色文旅+助残”模式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