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兆丰年。11月30日,2019年的第一场冬雪在人们的期盼中如期而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的大礼堂,室外银装素裹,室内气氛热烈,来自政界、商界、学术界的二十余位大咖、教授正在“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19年度论坛上围绕传承张謇精神,促进当代中国社会企业发展,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聚焦统一战线打造活动体系
以上这一幕,只是中央社院“凝聚政治共识,强化政治认同”举办的系列论坛活动的一个小小缩影。据了解,2016年以来,中央社院服务统一战线决策需求,先后举办了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统一战线与社会结构变迁、中华商道与中国现代企业家精神、中华诗词等上百场论坛,邀请到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权威泰斗、名师大家,为构建“大统战、大培训、强社院”工作格局,探索政治文化共识学理支撑,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2017年9月中央社院举办的“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端论坛,从国家民族立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度结合,从文明互鉴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世界多元文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引发了在场嘉宾和听众的深度对话与思考。
例如,2018年11月中央社院举办的“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年度论坛,围绕“中华商道与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张謇的社会改革实践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温铁军、魏杰、干春松、姜义华等知名学者,南存辉、周海江、王文京等企业家参加论坛,产生了大量学术成果,引导了学术界、思想界的研究方向。
例如,2019年11月举办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中西对话学术论坛,吸引了20余位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和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国际儒学联合会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外知名学者,围绕“中国道路的文明根源”“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等议题发表观点、对话交流。论坛直面中西政制模式之争,直面西方意识形态挑战,直面尖锐质疑和错误言论,对中国的政党制度、反腐败、公民参与、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治理、香港局势、台湾问题、“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点热点问题,正本清源,争取党外人士人心认同与国际社会道义支持,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仅新媒体客户端阅读量就超过1000万人次。
此外,为强化以研资政功能,中央社院相继举办了50余场闭门学术会议。仅今年以来就召开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相通合一”“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参与”“跨界民族治理研究”等10多场闭门学术研讨会议。这些闭门会议,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产阶层、基层治理、两岸关系、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热点难点问题,邀请安乐哲、贝淡宁、潘维、杨光斌等中外知名学者进行深入讨论,会议成果以内参形式上报中央有关部门。
聚焦共识教育打造“共识大讲堂”品牌
2019年3月,中央社院正式推出“共识大讲堂”,旨在助力形成新时代统一战线教培工作新机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各界共识。
“共识大讲堂”设计了5大课程系列:政治共识系列、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能力素质提升系列、国情研修系列、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截至11月底,“共识大讲堂”已举办139场,所邀请的演讲嘉宾中,多数为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著名教授学者、两院院士、海外汉学家等……每位主讲嘉宾都经过精挑细选,实现了聚集激活院外优质资源、共同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预期。讲座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宗教和艺术等各个领域,学员听众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族宗教、非公经济、新的社会阶层、港澳台侨、统战干部等统战各领域代表人士。应该说,这些学员汇聚一堂、共话共识,本身就是党的统战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之一。
正如中央社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潘岳介绍,学院创办“共识大讲堂”,其鲜明导向就是“用学术讲政治、以文化育共识”,就是用“文化认同促进政治共识”,就是从政党、经济、民族、社会、发展模式等方面,讲清楚我们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我们的历史自信从哪里来。
“共识大讲堂”两个有趣的场景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来自西方的“洋学者”给信仰“洋教”的中国信徒讲中华文化。“天主教和儒学在现实中如何实现交流对话?”一位天主教学员,曾在来自加拿大的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的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面对学员的问题,贝淡宁认为,“和而不同”的理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天主教与儒学对话的重要前提是二者都要用宽容、多元的理念,去思考能为当代社会治理作出怎样的贡献。
另外一个场景,则是来自新疆的阿訇和来自港澳台的青年学生,就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向研究中国学的西方专家请教。比如,已连续举办五期新疆中青年爱国宗教人士培训班,这些阿訇在听完国际知名汉学家安乐哲教授关于儒家思想的授课后,认为“连外国人都对中华文化这么感兴趣”,而且“研究得很深入”,感到“很惊讶,也很受激励”。
这样的“惊喜”,在其他地方恐怕难得一见,但在中央社院讲堂上却常常上演,这也是中央社院近年来着力深化“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共识”改革的自然结果。
聚焦传承创新打造文化品牌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另一块牌子是中华文化学院,在中华文化的继承创新、对外传播和学术研究方面,学院一直在进行不懈努力和全新探索。目前,“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活动”已经成为一个品牌项目,2018年以来,共举办14场系列活动,以讲座和演出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和神韵,在品味古风古韵中引导追溯中华文明的精神要义,在传承文化传统中启发弘扬中华文明的崭新思路。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一提起中华文化,首先想到就是这八大雅事。在14场系列活动中,包含古琴、诗词、茶道、相声、京剧表演等专场。
千年古韵,诗词留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讲授中华诗词的魅力,与学员纵游诗山词海,共话“古典诗词的魅力”,讲述了古诗词以其格律与意向表达简约而含蓄的美。
琴瑟和鸣,和合相生。由中央社院第41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学员、著名二胡演奏家张音悦与十几位演员一道呈现的国乐演出。二胡、琵琶、古琴、阮等民族乐器连番登场,并采用讲述与演奏穿插进行的模式,溯源国乐历史,展示民乐创新发展的时代探索,让学员在丝竹管弦声中,充分领略深植于华夏沃土的“和合精神”。
说学逗唱,掌声不断。2019年11月,包括民革中央副主席、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总监、相声名家冯巩在内的十余位相声演员,在中央社院为观众们带来了《钱不是问题》、《我爱诗词》等相声节目,引来了满场的欢呼与喝彩。
雕梁画栋,琼楼玉宇。除了无形的文化艺术外,“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还将视角聚焦到有形的名胜古迹上,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贾珺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建筑,从环境融合、群体布局、单体形式、装饰细节和匾额楹联等五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引领学员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美感、领略古建筑背后的中华人文历史之美、找寻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奥妙。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央社院的各类论坛还在火热继续,正在大踏步朝着品牌化、体系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充分彰显了中央社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引领下,中央社院将以开拓创新精神持续深化改革,推进落实党中央赋予的“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的职能定位,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广泛凝聚共识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