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乡的精准扶贫实践

作者:
    “我的假肢已经没有伸缩弹性,最近走路不太方便,没想到这被村里的干部看到了。他们主动上门了解后,帮我申请和协调,再过一段时间,假肢就可以换了。”罗小华面带微笑地说,干部们的真心、用心、细心,让他的内心充满温暖。
    罗小华家住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杨武布依族苗族乡长石村。6年前,他在福建一采石场工作时被突然滑落的石块砸中,导致右腿截肢,从此安上了假肢。2014年,身患残疾的罗小华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作为贫困户,罗小华无法承担假肢更换所需的至少3万元费用。”杨武乡政法委书记、长石村脱贫攻坚指挥长肖帮恒说,帮助罗小华协调更换假肢,是避免他再次陷入贫困,进而更好地接受技能培训,重新找到合适的工作。
    作为一个民族乡,杨武乡辖10个行政村和两个居委会,共有7825户3.121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5%。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225户4898人,已脱贫1092户4481人,未脱贫133户368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杨武乡党委书记陈应江说,杨武乡积极推进“精准打法”,就是要确保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靶向治疗”,做到不漏一项、不少一户、不落一人。
    截至目前,全乡梳理发现涉及住建、教育、民政、水务等12个领域共41个问题,仅有4个问题还在解决当中。
    “根据村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我们村由村支书、村主任还有我各自带队深入每家每户查摆问题、汇总问题,并做出台账,落实责任,最后协调解决问题。”安顺市烟草局主任科员、石平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兴琴说。(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