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出营商环境改革3.0版
共12个方面204项任务
作者:
■本报记者高春颀
12日北京市政府对外公布了《北京市新一轮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被称之为营商环境3.0版改革。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两年来推出191项改革措施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北京市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再推出12个方面204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企业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据悉,北京在2018年3月推出1.0版改革、今年2月份出台2.0版改革,推动了北京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排名大幅跃升至31位,而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得分78.2分,相当于位列全球第28位,超过日本东京。3.0版全面对标企业和民众需求,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各领域改革。从总量上看,1.0版、2.0版推出了191项改革措施,3.0版改革提出的12个方面204项改革任务,数量超过前两版总和,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101项改革措施直面企业“痛点”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在于打通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3.0版改革围绕市场主体反映集中的审批手续多时间长、融资难融资贵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招投标管理等领域的26项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跨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招标投标等7大重点领域推出101项改革措施。
比如,在办理建筑许可方面,3.0版改革继续以“减环节、减时间”为重点推动流程再造,加快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在试点区域内落地,对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由企业按照政府公布的标准作出承诺,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进一步减少政府审批,给予企业决策更大自主性。在融资续贷方面,通过设立北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企业只要在贷款到期1个月前提交续贷申请,10个工作日内就能完成审批,续贷前无需过桥资金。
各推600项“最多跑一次”事项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和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3.0版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融资税收、法治保障、政务服务、创新创业等6大领域推出改革措施,着力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比如,在政务服务方面,两年来,北京市持续加大“一网、一窗、一门、一次”改革力度,90%的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70%以上的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在综合窗口办理,80%的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统一进驻服务大厅办理,200余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或“一次不用跑”。
据介绍,3.0版改革将继续在“减事项、减材料、减时限、减次数,增加政策透明度”上加大改革力度,市区两级还将各推出600项“最多跑一次”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将企业群众办事平均跑动次数由目前的1.5次压缩到0.3次以下。
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动能
为最大限度的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动能,此次改革还围绕知识产权、境外投资、人才保障、创新孵化等方面提出45项改革措施,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助力企业不断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比如,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建立海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信息库,帮助企业快速查找国外知识产权制度、重点产业产品和优质服务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专业能力不足、服务成本高的问题。再比如,加快国际化高端要素聚集,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大幅压缩外籍人员居留许可证、工作许可证办理时间,分别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和11-13个工作日,对“高精尖缺”外国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北京市发改委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北京将建立常态化的优化营商环境社会建言机制,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企业在京更好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36项改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北京将围绕信贷融资、市政设施接入、招标投标等三大领域推出36项改革措施。比如,搭建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设立北京市企业续贷受理中心等,解决信息不对称、收集信息成本高的问题,提高审贷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逐步扩大用水用气“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对象和范围,让更多企业受益。
北京还将进一步加强信用和法治建设,让市场环境更公平。3.0版改革在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两大领域推出44项改革举措,比如,探索开展差异化监管,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数,根据企业信用状况和风险等级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及时纠正;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实施“信易+审批”等“信易+”示范项目,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为守信者提供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