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逆风飞驰

活在当下靠“安全” 决胜未来需盈利

作者: ■本报记者蒋元锐

    时隔15个月,滴滴顺风车最终归来。
    日前,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滴滴总裁柳青第一时间发微博和大众互动交流,邀请用户多体验、多反馈意见。针对滴滴顺风车试运营方案中女性用户被限制使用而引发的争议,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发布微博表达歉意,也侧面说明顺风车市场需求巨大。
    受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滴滴顺风车,在试点城市放开业务看似迈出一大步,实际上在安全问题上仍是试运行。
    作为共享经济在出行领域的领跑者之一,滴滴的顺风车业务既体现了互助合乘的本质,同时也分担了城市道路运输的压力。此次回归,滴滴顺风车是否做好了准备?
    安全是顺风车的基石
    顺风车出行离不开安全问题。为此,滴滴顺风车在准入门槛、行前预防、行中保护、行后处置四个环节提供了上百个安全功能和策略。在如何保证真正顺路行程、如何保证真实身份核验、全程安心保障三个方面持续创新和探索。
    为了安全起见,滴滴除了联合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综合背景审查之外,并引入了失信人名单筛查,可公开查询到的失信被执行人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除此之外,滴滴还在积极探索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方式。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认为,经过一年多的安全整改,滴滴发布的新的产品有一些变化,包括限制司机接单次数,固定司机接单线路,这既是对安全的重视,也是回归顺风车的本质。
    安全是顺风车用户关注的第一要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合乘双方的安全保障,顺风车企业也使出浑身解数,力求走安全之路。
    哈啰单车在行程中,设有“实时位置保护”,7×24小时安全专线客服,紧急联系人、一键报警等功能;还为司乘双方免费提供人身意外险,全方位保障用户安全。
    滴嗒拼车也不例外,具有多重安全审核制度,包含严格准入、行前预防、行程保护、行后监督四个维度,实名认证便属于“严格准入”中的重要一环。
    滴滴公司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顺风车对于用户、对于社会的价值是被大家认可的,然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安全标准可以参考,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打造顺风车团体标准,共建更安全的顺风车出行生态。据悉,目前滴滴顺风车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行业多家企业已经在共同推进顺风车团体标准的建立。
竞争是顺风车行业主旋律
    在过去的四百余天,虽然滴滴顺风车暂时告别市场,但是很多看好顺风车业务的民企如雨后春笋涌入市场。前有滴嗒拼车,后有哈啰顺风车,出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别都在经过不同路径切入,包括高德、美团等拼车平台涌入,ToB端的新一轮市场争夺。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认为,民企纷纷进军顺风车市场是因为市场空间足够大,尤其是跨城顺风车。他介绍道,目前跨城顺风车依旧很火,尤其在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间隔不远,跨城顺风车成为大众的新选择。
    “滴滴顺风车回归很多人认为会形成同质化竞争,其实滴滴顺风车是老朋友。”刘远举解释道,并不是同质化竞争,滴滴作为全品类出行服务,滴嗒以及哈啰打车是以单一垂直业务为主,尤其是跨城业务赢得不少大众欢心。业务各有侧重,发展也将各有千秋。
    发展赛道不同,能够抓住用户的心才是王道。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陈端认为,用户为王,拓展黏性用户规模以确保在新一轮场景拓展争夺战中赢得规模化先机,这是所有出行行业民营企业都要考虑的战略问题。
    除此之外,也要从多角度出发。用户资产不光是一个用户规模数量的问题,也包括用户质量、活跃度,ARPU贡献度等,烧钱换规模的模式目前难以为继,未来交叉导流、精细化运营、深耕用户价值或许是重点。
    在陈端看来,伴随5G商用的持续深化,汽车作为私密性和流动性都很好的“超级移动信息兼娱乐终端”的价值会逐步显现,以智能驾驶和车联网为支撑,汽车终端会有越来越多新场景衍生出来,汽车因为终端的场景化商业价值凸显,行业发展具备发展空间。
    盈利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记者发现,本次滴滴顺风车回归不收取司机端的信息服务费,让利给司机引得市场热议。
    据了解,目前各家平台收取的信息服务费是根据城市消费水平、出行供需关系、行程距离等因素的影响综合实时计算。不少平台服务费用设置上限,例如哈啰平台收取的信息服务费最高为10元。
    业内人士介绍,在滴滴整体战略诉求大框架下,并不意味着永远都不收,只是试运营期间,以后会根据安全运营情况再定。据悉,目前滴滴已经有不少盈利的业务,比如代驾、单车等都已经实现盈利。
    刘远举认为,顺风车这项业务符合真正的互联网共享属性,因为顺风车只需要撮合车主和乘客的信息即可,轻资产运营,现金流好,可以说顺风车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在资本上获得高估值指日可待。
    然而放眼整个网约车行业,行业估值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目前正处在相当困难的时期,全球龙头UBER三季度披露的业绩继续亏损,市值已经从800亿美元跌至450亿美元,而它的竞争对手lyft也并不乐观,股价也已被腰斩。
    在资本寒冬的当下,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领域的失败案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本市场对共享经济的热度,烧钱毕竟只能一时,能否盈利是考虑平台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陈端认为,对于创新驱动型的共享经济企业而言,商业模式试错成本高,短期内盈利压力较大,上市始终是资本退出的重要通道。在经过多轮优化迭代的系统平台上重启顺风车业务,这次围绕安全性做了大量技术投入和规则修订工作,这次如果上线运营顺利,可以提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为后期上市做准备。
    据悉,滴滴成立至今历经16次融资,目前一级市场估值约500亿美元。但围绕TMD巨头来看,资本市场从来不缺话题,安全是出行巨头的关键词。有机构曾经预计滴滴最终上市时市值或能达到700亿-800亿美元。但也有行业人士表示,受顺风车安全问题等因素影响,估值收到影响,顺风车回归后,滴滴将有哪些资本表现,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