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智能的崛起

作者: ■马玉晨

    21世纪以来,前沿科技领域呈爆发式增长:从云计算到区块链、从谷歌大脑到华为EI智能体、从工业大脑到农业大脑、从城市神经网络到智慧社会……各种新技术和新概念层出不穷,如潮水般不断涌现,无论业界学界还是行业产业,科技领域探索者的知识容量都不得不呈指数式扩充。
    当科技发展的列车驶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个在2000年前就已被人类发明的词汇——大脑,突然在前沿科技领域爆发。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脑风暴,正像2007年时便有人做过的那样,唱衰互联网的声音再度响起,称“互联网已死,人工智能让互联网进入历史的尘埃。”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作为当下最为火热的科技话题之一,人工智能其实同样历经过诸多坎坷。在过去的60年里,人工智能经历了多次从“乐观”到“悲观”、从高潮到低潮的发展阶段。自1992年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无果而终,人工神经网络热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退烧”,从此便进入了寒冷而漫长的“AI之冬”。直到2006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杰弗里·辛顿提出深度学习算法之后,情况才发生转变。从2014年开始,人工智能逐渐被科技界、企业界和媒体界广泛关注,并且不断与互联网结合,引发了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这不禁使人在心中发问:沉默近20年的人工智能技术重新爆发,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历史的浪潮来得如此猛烈,在5G和AI这些早已不算陌生的字眼之外,是否还有下一个所谓的“超级智能”正在背后悄然崛起?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发展观阐明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警示我们事物发展是无限的,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同样是螺旋式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要意识到我们时刻身处于某一场漩涡之中,又必须将眼光跳脱出所在的单一螺旋里。对此刻以及未来科技发展的认识当诚如此。当前,已有一种特别的声音,对未来的科技前沿作出了某种预言:互联网正在从“网状结构”向“类脑结构”发展,由此产生的互联网大脑将数十亿人类的群体智能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连接在一起,形成大自然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这个声音的发出者,正是前沿科技趋势领域的研究专家、计算机博士、《人工智能专家》主编刘锋。2005年以来,刘锋带领科学院团队对前沿科技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互联网知识共享与交易的“威客”模型,2007年提出并建立了互联网大脑模型,2014年建立标准智能模型。在他看来,互联网大脑决定性地影响了科技的未来,并且互联网大脑将会不断沿着智力能力、连接数量和覆盖范围三个方向进化,成为智商达到无穷大(IQ智慧宇宙=∞)的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这是一个大胆而笃定的预言,质疑与赞同的声音同时裹挟而来。
    刘锋曾说:“望着前方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宏伟的互联网大脑架构,我们惊叹于大自然‘看不见的手’的威力。50多年来,人类从不同方向推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并没有统一规划将互联网建造成什么结构,但有一天,当人类抬起头来观看自己的作品时,发现这个作品与自己的大脑高度相似,而且连接了数十亿人类群体智慧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共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超级智能体,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这个宏伟的“人类的作品”,便是“互联网大脑”。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大脑”呢?
    2007年刘锋和他的团队开始意识到,在新的世纪里,互联网已经突破了网状结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互联网正在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如果用文字描述互联网大脑模型,那么它的定义是这样的:互联网大脑实在互联网向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类脑巨系统架构。互联网大脑具备不断成熟的类脑视觉、听觉、感觉、运动、记忆、中枢和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大脑通过类脑神经元网络(大社交网络)将社会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人、AI系统、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自然各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河流、山脉、动物、植物、太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交互,互联网大脑在云群体智能和云机器智能的驱动下通过云反射弧实现对世界的认知、判断、决策、反馈和改造。
    基于人类大脑的构造,刘锋及其团队预测并描绘了互联网的未来架构,从2008年至2018年的这10年间,刘锋探索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止,基于1969年以来互联网的网状模型及其在21世纪出现的新变化,逐步对其梳理完善,多次进行解构与重构,先后绘制了五版互联网大脑模型图。这五版模型图的逐步演进,也正见证了近10余年来,技术环境与互联网媒介语境发生的裂变式演化。
    互联网大脑的结构日趋复杂,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新概念开始相互交织。而这些代表着前沿科技、行业产业、科技企业、社会与哲学等诸多领域的若干名词,无不与互联网大脑架构的形成和发育有关。如果说连接计算机的世界之网是互联网的原有架构,那么由这些图示概念交织而成的互联网大脑结构则构成了超级智能的运行机制。在这一新兴崛起的科技名词“超级智能”的运行轨道里,人成为互联网定义中新的重要元素,传感器的加入使互联网产生感觉神经系统,云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构成互联网的运动神经系统,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大社交网络架构则是类脑神经元网络的技术基础……
    刘锋出版的最新著作《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中,便对上述互联网大脑模型作了详细的阐述,不仅对于科技前沿领域与互联网大脑的发展与关联等问题进行了厘清与解析,并为身处于当今21世纪科技浪潮之中的企业与个人总结、贡献了10条规则,昭示了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刘锋看来,互联网大脑的形成过程同样存在这样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无声息地牵引着21世纪前沿科技的演进与发展。因此,学会洞悉产业、科技与人类未来的风险与机遇,是应对正在崛起的超级智能时代的关键所在。刘慈欣、张亚勤、周鸿伟、王飞跃、约翰·翰兹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都对此书中的观点表示了认可,对超级智能的未来形态抱有期待。
作者:刘锋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
201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