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块链技术不能“雾里看花”

作者: ■沈艳

    这两天,听到看到最多的就是对“区块链”和“币”的讨论。比如一大早醒来,一大波新闻向我涌来:据说某币后面的公司要主持某个级别非常高的领导都会首肯的会议,于是币价半夜火箭般速度抬升。深夜有专门辟谣消息出来,说明那个关于会议的新闻纯属谣言。于是一夜间,就有人成为新晋韭菜、被不知道什么人收割了。但谁记得他们呢?依旧有人兴致勃勃,讨论国家这么支持,涨个200倍不是不可能。
    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得知的故事:一对中年夫妇,妻子公务员,丈夫一家厂子副总,日子过得舒坦。唯一美中不足是丈夫有个弟弟,收入有一搭没一搭。于是婆婆总念叨他们做哥哥嫂子的要帮弟弟买房,早点成家。所以几年前两人就琢磨着投资收益高些的产品,于是投资了一家P2P。这夫妇二人也不是随便投资、而是经过好几番考证,认为创始人靠谱才投资的。开始几年金额都小,资金回报还真是不错,小日子美美地过着波澜不惊。妻子不喜理财,后来就由她丈夫全权处理。只是没承想,她丈夫竟然瞒着她,又从银行贷款投进去。等东窗事发丈夫向她坦白时平台已经处于清盘状态,一个月也就能给他们一两千元;另一边因为有罚息,一个月需要还银行的贷款已经接近三万元了。她丈夫跟她商量要不把一个门面房卖了?她说儿子特别想出国念书,房子是留着支持孩子读书的,这不后年就该出行,卖了还到哪里筹款?夫妇二人大吵一架。他们想知道,这投进去的钱还能收回来么?
    虽然风闻已久,我不懂区块链,倒是心头不少疑惑。但这年头,不懂不是正应该去学吗?于是搜索blockchaintechnology(区块链技术),我看到下面这的信息:大致翻译一下:“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数字化记账方式,这些记录的信息被称为区块。每个区块记录了一次交易(或一个哈希)的所有信息和数据。它也包含之前区块的哈希。哈希是可以被看做区块指纹的数值,该值对区块唯一,并且每次数据交易发生变化时,它的值会发生变化。因为每个区块包含之前的哈希,所以每个区块是在全面区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形成区块链。如果有人要修改一个区块的数值,那么就会让其他区块数值的有效性发生变化,因此就需要经过一个验证程序……”
    雾里看花时分,却蓦然想起那次去参观南京城墙。据说南京城墙是朱元璋褫夺了南京当时的首富沈万三的家财修建的。至今去看,仍然惊叹建筑质量之优异。为什么墙砖可以那么好?讲解人员专门给我们看了,原来每块墙砖上都刻了从最高级别建城墙官员到最下层烧制工这道道手续涉及到的人的名字。一旦出现城墙坍塌事故,这一系列人都脱不了干系。这是一种分布式记账吧?相比于国家专门记录哪些批次的哪些砖由何人督造、只有一个文件容易丢失、出错、篡改的现象,现在每块砖上都有信息,拼在一起又可以得到那个整体的信息。这里的每个区块包含了上个区块的信息吧?第一个名字是知府的名字,加上下级知州的姓名后,知府这个区块除了名字外还增添了“上级”这一信息、而下面知州的信息就包含姓名和下级这两个维度;待再添加知县名称后,知府变成上两级领导、知州变成上级领导、知县变成基层领导。以此类推。这个信息是公开可见的吧?任何人只要认得繁体字,都可以看到谁负责建墙了。这信息不可篡改吧?一旦刻上了砖,谁是上级谁是下级,一目了然。只要改动了一个名字,那么上级下级的位置就会变化。看起来如果要用今天的语言,这南京城墙墙砖的烧制技术,恐怕就该算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了。
    但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保证刻在墙砖上的名字,和真实烧制一块砖涉及到的所有活生生的人,一一对应?实际操作中倒是简单的:如果有人敢作假,恐怕不只是自己身陷囹圄乃至丧命、还可能要被株连亲族。说起来,这是一个靠强中心来维持准确性的系统。但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优势、共识算法的逻辑似乎不是这样。感觉更像是,如果在刻砖之前询问了涉及到的每个人:知府A你是第一级、知州B是第二级、知县C是第三级、烧砖工D是第四级,并且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这个信息就是确实的。那么问题是,怎么保证这里的ABCD会说实话呢?去中心化安排下就只能是大家相互印证。而相互印证的过程,会不会变成罗生门呢?最终是不是还是需要一个审判呢?即便这些过程都可以完成,速度如何保证呢?要知道去年“双十一”峰值交易已经达到9.2万笔/秒了。
    技术是人发明的,也是要服务活生生的人的。如何让活生生的人将真实世界的信息记录到链上、并且用极高的效率完成,这里存在踏踏实实的挑战。将一直存在的疑惑提出来也是想就教于方家。只是我的疑惑还在,却看到市场上一些人将对区块链技术的追求等同于认可大规模炒币。想起那些不懂得原理就买“网上理财”而搭上自己乃至至亲幸福和前程的故事,好奇未来的人们会如何记录和看待这段历史。不禁还是想说句:币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