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收购家乐福后麦德龙中国也被物美收购 我国商业巨头开启买买买
零售业态整合仍在继续
作者:
■本报记者姜虹
2018年恢复名誉后的张文中在2019年接连出手,搅动了百货零售业的大格局。
物美收购麦德龙,物美集团创始人、多点Dmall董事长张文中的商业版图再下一城,这是在着手重振物美,接手邻家便利店、乐天玛特、华润万家的门店,之后的又一大手笔,煞有看头。至此备受关注的麦德龙中国业务出售事宜也终于迎来大结局,此间麦德龙集团、物美集团和多点Dmall联合宣布,物美就收购麦德龙中国控股权已与麦德龙集团签订最终协议。交易完成后,物美集团将在双方设立的合资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麦德龙继续持有20%股份。麦德龙官网公告显示,在这笔交易中,麦德龙中国的企业总价值为19亿欧元(约合148.95亿人民币),为其2017/18财年年销售额的0.7倍。麦德龙方面表示,预计在交割完成后公司将获得超过10亿欧元的净收益。
物美频出手实力不容小觑
有消息称,今年5月时至少有8名竞购者准备参加麦德龙中国多数股权的第二轮竞购,包括永辉、沃尔玛、阿里巴巴、大润发等这些大财团,而最后花落物美。就在今年6月,家乐福中国48亿卖身苏宁,而今物美更以三倍价格收购麦德龙。
张文中现身南开金融论坛暨南开大学百年华诞座谈会时回应了这一重大收购案。他表示:“麦德龙是个很好的企业,德国人经营很规范,为行业制定了很高的食品安全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坚持了20多年。这次我们正好碰到一个机会,并不是因这个企业经营不善要卖出,而完全是一种战略调整,所以卖方也在认真筛选买家,最后我们幸运地得以胜出。”
他同时表示,要学习欧洲企业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麦德龙虽然只保留20%股份,但是食品安全委员会主席和控制权,还由德国人继续掌控。另外,中国的零售企业规模需要扩大,数字化时代,零售企业的重新组合具有重大意义。中国零售规模和美国相比,现在已经相差不多,但是如果讲到单一零售企业的规模,比如美国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年销售额53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的零售企业规模就小多了。所以这次并购重组,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资料显示,麦德龙是德国最大、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集团,是第一批在中国获得中央政府批准、允许在中国主要城市建立连锁商场的外资商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呈“高开低走”之态,近年来营收萎缩严重,其母公司排名也连年下滑,2018年下半年以来数次传出麦德龙中国转让的消息。
外资零售选择国内发展新路径
2019年消费占GDP比重连续8年上升,中国的消费市场仍在逐年扩大,但外资超市在中国的经营状况不佳却成为常态。英国乐购、韩国乐天玛特、韩国易买得等外资零售企业纷纷退出中国,留下来的外资超市则纷纷寻找本土合作伙伴。据管理咨询公司贝恩统计,电商渠道的渗透率以从2014年的41%增长至80%,而6000平米以上的大卖场市场份额连年下滑,从2014年的23.6%下降到2018年的20.2%。
其实,此前许多的国外零售巨头入驻中国后都是这样的发展轨迹,刚开业的时候火爆异常,但是之后的路径就出现了“滑铁卢”。沃尔玛也从2016年起,就相继关闭了73家分店、乐购被华润入股,欧尚的中国业务也在2018年底被其合作伙伴大润发全面接管。苏宁易购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指出,未来苏宁将通过供应链、物流等基础设施赋能。家乐福中国才24岁,苏宁也不到30岁,这是中国零售业两位‘90后’青年的携手。”苏宁方面认为,对未来不仅要有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要有使命和担当。
“要争取实现对沃尔玛的赶超。”不久前,苏宁易购正式完成对家乐福中国的股权收购。张近东在与家乐福中国总部和大区核心高管闭门沟通时,提出了这样的目标。
家乐福在华的发展经历过火速开店、风生水起。而近年来国内的线下零售方面,除了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加入了中国,国内方面也是崛起了许许多多的大型超市,比如说华润万家、大润发、永辉等等。在激烈的竞争中,家乐福也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开始走下坡路了。有数据显示,2017年家乐福中国的营业额480亿元,净利润却只有3200万元,落后于本土诸多竞争对手,2018年家乐福在国内的营业额却只剩300亿元。而且不仅仅是在中国,家乐福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有同样遭遇,近几年家乐福先后退出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市场,目前家乐福的经营中心主要是法国本土,去年家乐福法国总部也裁员上千人。
外资败北的内因与外力
放眼本土零售企业,整合、并购的案例同样不在少数,市场环境的改变以及成本上涨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如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说的:“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同样,对于外资零售企业来说,要跟上时代的脚步,跟上消费者的变化,调整是必然的。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曾在署名文章《零售业外资离场的反思》中提到,经营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得零售业投资回报率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上世纪90年代,外资热切地投资刚刚开放的中国零售业,看重的是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和低水平的市场竞争。而如今,随着以往的部分有利因素消失、弱化。外资大型超市面对着成本上涨,业绩下滑,作出调整自然成为普遍性选择。
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外资零售巨头均享受过红利的瓜分。当时中国正从贫穷走向小康,消费者需要的是标准化、丰富性的商品,这是包括麦德龙在内的外资零售巨头所具备的优势。但随着消费者追求起个性化、差异化商品,从商品层面来说,外资零售企业未能及时地适应调整,使得危机乍现。加之近两年,线上流量红利的开始衰减,各种成本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巨头开始发力线下门店。腾讯入股永辉,阿里收购高鑫,苏宁收购万达百货和家乐福中国,如今巨头们的新零售大战也越来越激烈。看来,零售市场的整合和洗牌是一个必经的路径,让消费者得到真正的便利与实惠,让行业的结构更加合理化,才是零售企业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