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CPI同比上涨3%PPI同比下降1.2%
作者:
■见习记者姜虹羽
在猪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推动下,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自2014年以来首次触及3%。而需求低迷继续拉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继续扩大,两个价格指数继续分化。国家统计局10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CPI同比上涨3%,高于8月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1.2%,降幅扩大0.4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
猪肉价格同比上涨69.3%,9月CPI创2014年以来新高
秋风渐凉,大量秋菜、秋果集中上市,鲜果、鲜菜价格回落,居民的菜篮子和果篮子愈加缤纷。但是记者走访中了解到,居民家中案板上的猪肉依旧高位上涨。“近半个月来,猪肉价格一直没降,排骨30多元一斤。五花肉差不多要26元,涨价之前也就18元吧。”住在北京东城区的张师傅称,猪肉价格还是偏高的,消费起来很“肉疼”。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表示,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约2.2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影响CPI上涨约0.82个百分点。而在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69.3%,涨幅扩大22.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是推动CPI触“3”的主要原因。
受天气转凉需求增加和消费替代影响,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价格环比涨幅在4.0%—7.7%,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6个百分点。鲜菜供应充足,价格环比下降2.4%。苹果、梨等水果大量上市,鲜果价格下降7.6%。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战略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CPI单月触“3”本质上是农产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上涨因素包括中美贸易博弈对国内粮食、饲料价格的影响,非洲猪瘟,农产品流通环节成本加大及农户养殖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到生猪存栏量、生猪生长周期等问题,猪肉价格对CPI同比增速高位运行的影响可能持续。
PPI同比降幅扩大至1.2%,环比微涨由负转正
9月PPI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0%,降幅扩大0.7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1%,涨幅扩大0.4个百分点。
尽管同比降幅扩大,但9月PPI环比由负转正,上涨0.1%,回升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降转平,高于8月0.2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5%,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
对于PPI降幅扩大,周天勇分析认为,首先PPI下降说明上游工业原材料供给价格下降了。其次,国际工业产品出口额下降,并且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没有相应提升,并且消费能力相对放缓,造成工业品生产能力过剩。最近中央提出稳就业稳收入,要求把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是非常正确且必要的防范手段。
从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看,环比涨幅扩大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上涨1.8%,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涨1.1%,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银冶炼上涨8.0%,金冶炼上涨4.0%。由涨转降的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2.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由平转降,下降1.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下降1.3%,降幅扩大0.6个百分点。此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价格由降转涨,上涨0.6%。
据测算,在9月PPI1.2%的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7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