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1.6亿票房现在排在什么水平

作者: ■谭浩俊

    《少林寺》这部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1982年1月在中国香港公映,曾轰动一时。据传,在多数地方还是在村里架银幕放电影、部分地区在十分简陋的电影院放映的年代,以每张0.1-0.3元的票价竟取得1.6亿元的票房!这在现在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迹。
    也许是受国庆假期三部高票房电影的影响,有好事者问,假如这部电影放到今天,其票房会是多少呢?1.6亿元票房折合成目前的票房,会排在什么位置呢?
    对这个问题,显然无法进行简单的比较。
    单从价格因素来看,票价1元到3元,票房1.6亿元,简直是天价。如果按照票价来计算,就按照20元的票价,就是200倍,那么,票房就应当是320亿元人民币,40多亿美元。这样的票房,在全球也是排在前面的,是非常高的。
    但是,不要忘了,那时候的票房,与现在的票房相比,含金量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是那时候电影太少,难得出来一部好电影,自然会引起极大的轰动。更何况,在影视界禁锢了多少年,类似于《少林寺》这样耳目一新的电影出来以后,当然会票房很大了。
    反过来,现在每年百部、数百部电影、电视剧推出。如果加上微电影的话,就更是不计其数,能够看的电影实在太多太多。因此,观众的挑选余地也越来越大,即便再好的电影,也很难像过去那样把观众全部集中到一起观看。如果像《中国机长》这样的电影放到当年,可能就不是1.6亿元的票房,而会高得多。
    这也意味着,《少林寺》的票房,只能算是特殊年代的特殊情形,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特殊社会状态下的特殊需求。放到现在,票房能够达到当年的20%,就已经相当不错,就要创纪录了。因此,单纯用票房来衡量《少林寺》的收入,是无法做出合理比较的,也是不科学、不客观、不实事求是的。
    对电影来说,只会出现两种格局。一是越拍越好,一是越拍越难。好,是因为技术手段、智能场景、参拍电影人员的文化素养等,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具有现代气息,会把电影拍得越来越好。而由于观众对电影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加上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远比不上过去。因此,电影拍摄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拍出能够让观众喜欢的电影越来越难。
    这就是现实,是必须依据社会变化、生活需要而不断改变的现实,是必须讲究历史观的现实,而不是简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