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造的“奥盛样板”
作者:
■张佳圆本报记者黄涛
有一类伟大的公司,被巴菲特定义为“必然性公司”(“Inevitables”)。其特点是:拥有结构性竞争优势,公司长期良好发展成为必然;它们从不拒绝变化,当今时代变化的冲击无处不在;它们懂得变化,能调整适应变化;它们专注于创造顾客价值。
苹果,微软具备这样的特点,属于这类伟大公司。
这样的伟大公司在中国也为数不少,上海奥盛集团就是其中一个。
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第三、第四名的悬索大桥的缆索,全都出自奥盛之手。
奥盛在全球特大型悬索桥、特大型斜拉桥的缆索市场份额占比均超过50%。
迄今为止,奥盛集团已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3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拥有123项发明专利,获得詹天佑奖、鲁班奖等国家级质量奖82项。
新华社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全球最大的大跨径桥梁缆索制造商上海奥盛集团,脚踏实地深耕制造业,依靠持续创新成为行业标杆,勾画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美丽弧线。
“干制造业是一件实打实的事,来不得半点哗众取宠、投机取巧,必须有一股子坚韧执著、顽强拼搏、力攀高峰的精神。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胜人一筹的绝活。只有利其器,才能善其事,这是硬道理。”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在今年中国民企500强高峰会期间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奥盛的制胜王牌就是拥有国际领先的、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这是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劲锐出战、完胜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利其器 才能善其事
“谁掌握了核心科技,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过去,大桥缆索的建材和缆索制造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法国、日本等少数国家掌握。
上世纪90年代初,奥盛旗下的浦江缆索公司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成功制造并架设了中国第一条斜拉索大桥南浦大桥的缆索,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
奥盛不仅参与建设了海峡跨径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还架设了被世人美誉为“云中漫步”的云南龙江大桥,在建设这座峡谷跨径世界第一的特大型桥梁缆索时,奥盛采用了一项全球创新的新技术——“主缆索股入鞍预成型技术”,使得整座桥梁的架设周期缩短了57天,一举创造了世界桥梁工程工期的新纪录。
此后,奥盛又陆续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跨江跨海的大桥缆索上,镌刻下自己的品牌。让汤亮骄傲的是,现在长江水面上的大桥缆索,一半以上是奥盛制造的。
逐步走上全国各地的大桥,走上世界各国地标性的大型桥梁,使“奥盛缆索”成为了“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象征。
在英国皇家《桥梁》杂志的权威行业排名中,奥盛在特大型悬索桥、特大型斜拉桥缆索市场的份额,分别占据了半壁江山。
企业能胜人一筹,靠的是实打实的看家本领。比如,美国旧金山的奥克兰新海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投资量最大、技术要求最高、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大桥。这座大桥地处地震带,美方提出的缆索技术指标非常苛刻,要有抗八级地震能力。当初竞标时,全球桥梁工程界人士就说:谁拿下这个缆索工程,就等于摘下全球大桥缆索的“桂冠”,获得了全球市场的“通行证”。
这项工程项目吸引了全球13家企业竞标,奥盛凭借其过硬的工程质量和核心技术力挫群雄。工程完成后,其质量完美度受到美方高度评价,奠定了奥盛缆索在全球行业中的“领头羊”地位。
2018年6月15日,世界跨径排名第一的悬索桥——土耳其恰纳卡莱大桥结束招标。这座大桥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一跨超过2000米(2023米)整数关的大桥,它连接欧亚大陆,是中国“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上的重要工程,吸引多家国际企业竞标。最终,凭借过硬的工程质量和核心技术,奥盛夺得大桥上部结构缆索工程的全部设计制造合同。
汤亮说,奥盛缆索对接口误差的内控标准比国际标准更严格,要求不能超过1/25000。索股在进入索鞍时要变换成四边形,出索鞍后再变成六边形,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受力效果。这是奥盛掌握的一个高端技术。
现在的奥盛,已经成为世界顶尖的大桥缆索制造商。从预应力材料的开发、涂镀技术和防腐技术的研究,到缆索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形成了以缆索制造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这些年来,奥盛参建完成国内外的大型地标性工程120个。奥盛预应力材料的出口量,占全国份额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力量的推动下,奥盛集团已将多项物联网的前沿技术,应用到缆索工程中,实现对桥梁缆索的远程监控,包括应力及防腐等各项技术参数的变化,形成全生命周期特征的管理,为养护、维修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数据支持。在国际大桥缆索行业中,成为代表着“中国智造”的标杆性企业。今年,奥盛集团旗下的浦江国际已在香港成功上市,业绩获得香港财经媒体高度评价。
咬住主业不放松 布局“一树四翼”
屡获殊荣并没有让汤亮停下科技创新的脚步。在技术研发上,汤亮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曾经有人疑惑地问汤亮,企业已经做得很成功了,为什么不顺应潮流去投资房地产,或者搞搞资本运作?
汤亮说:“这些年来,奥盛集团没有追风‘转行’,也没有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搞虚拟经济,只是埋头苦干,一心一意用科技含金量提升产品性能,实打实地搞产业链布局。我们坚信,这样形成的市场竞争力,才可以立足于市场而不败。”
汤亮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先进制造的产业集团。他说,大桥缆索制造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要搞好这一行,企业一定要踏上“先进制造业”的台阶。如果哪一天“不先进”了,落后了,企业也就快垮了。他说,在技术领先一步上,他始终有危机感。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是跑马拉松,一步松懈,就会赶不上。
奥盛有一个规矩,缆索新技术的参数,都要送到第三方的国外一流实验室去检验,尽管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企业的技术骨干,无论年资长短,汤亮都支持他们走出国门,去参加世界桥梁大会等专业会议,与世界桥梁界的权威人士对话。为了技术进步,该花的钱,汤亮毫不心疼。
“如果哪一天‘技术不先进’了,落后了,奥盛就危险了。我一直认为,制造业的强弱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基础强弱的晴雨表。”汤亮认为,“制造业的输赢道理,其实很简单,把自己赖以立足的产品,做到别人都做不到的程度,就赢了!”这么多年来,汤亮一直拒绝“跟风”,咬定制造业的“青山”不放松。
在汤亮看来,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有定力,在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企业搞好,民营企业家要有一股“疾风彰劲草”的品格和胆略。同时,还一定要继续发扬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开放精神,牢牢抓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个“牛鼻子”,心无旁骛,聚焦主业,聚精会神,做精主业,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
“我创办奥盛时,曾经立下过‘志存高远’的志向。20多年过去,奥盛实现了一个‘远’字。现在要开始谱写一个‘高’字,要让科技的‘风筝’高高飞翔。”汤亮说。
这些年来,奥盛集团深耕企业的方向,就是脚踏实地地布局“一树四翼”的产业板块。“一树”是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下辖6个科技实验室,具备较强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为奥盛集团的“四翼”提供强有力的前沿技术支持。“四翼”是新技术转化后,延伸出来的4个高科技产业板块,涵盖全球桥梁缆索制造、微创介入心血管医疗器械制造、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不难看出,“一树”和“四翼”,都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一树”在基础市场,“四翼”在终端市场,互成犄角之势,形成了奥盛集团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连动优势,从整体上形成了奥盛集团高质量发展的主业布局。
以市场为导向
新材料研发是源头
任何产业链的布局,都离不开市场的导向性。汤亮早就认识到,市场永远是制造业的衣食父母。他认为,企业运行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先导,市场的需求就是企业的前进方向。“当代人类社会的创造,归纳起来的话,无非是三种创造:理论创造、工程创造、市场需求创造。”汤亮的这一套话语体系,始终围绕着“创造”两字。
在他看来,创造是内核,是市场的尊者,也是企业立足的根本。而这3个“创造”,奥盛集团的产业,基本都涉及了。在理论创造方面,奥盛的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主要聚焦于材料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热点。在工程创造方面,奥盛架设的桥梁缆索,不断突破新的跨径长度和制造难度,挑战世界桥梁工程界的极限。在市场需求创造方面,奥盛的微创介入心血管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都是遵循市场先导的原则,创造市场急切盼望的产品。“举例来说,中国现有房颤患者1100万人左右,脑卒中幸存患者750万人左右,每年新发病人约250万人,预估左心耳封堵器每年约有100亿人民币规模的市场需求。”偌大的市场机会,也是同行你争我夺的风口,奥盛已抢占先机。汤亮介绍说:“奥盛LACbes左心耳封堵器系统的上市推广,必将撼动进口产品的垄断地位,显著提升国产高端医疗器材的市场份额。”
目前,奥盛集团以新材料为抓手,拓展的微创介入心血管医疗器械的开发和研制、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都发展迅速,成绩斐然。集团旗下的普实医疗,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其中LACbes左心耳封堵器系统,2017年获得国家食药总局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今年5月正式获批上市。申请纳入医保时,一天就拿到了医保编码。二尖瓣修复系统、脑血管瘤封堵、穿刺针及抗折鞘管等一批研发项目,进展也十分顺利,基本可以保证今后每年有一个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微创介入新产品,推向中国临床医疗市场。佳士航空公司的各项研制、试制,也多有斩获。特别是突破了冷辊轧、真空钎焊、等离子喷涂等关键工艺技术,大大提高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内将入驻上海浦东祝桥航空产业园。
汤亮认为,科技创新是奥盛集团不可或缺的灵魂。这些年来,奥盛集团在企业人才高地建设、冒尖科技人才培育,以及新科技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钱投进去,短期是绝对看不到一点收益的,这对于一家制造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但是看不到收益的时候更要投钱,因为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优势,别人是不会施舍给你的,必须要狠下心来,自己花钱‘拼’出来。”奥盛集团的科技创新,说到根本上,就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汤亮说:“我们的思路就是‘四个新’: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新市场。”奥盛集团的发展,之所以有股“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气象,新材料研发是源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
在汤亮看来,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迈过转型升级这道坎儿,这是无法回避的。我认为,转型是手段,升级是目标,转型不是转行,而是对主业的深耕。如果把转型理解成转行,什么赚钱就去干什么的话,前车之鉴,数不胜数。企业家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实业,这是本分。
从大桥缆索“跨界”到“心脏医疗器械”,再“跨界”到“航空发动机叶片”,步子会不会迈得太大了呢?
汤亮给出的答案:其实不然。
在他看来,表面看来确是3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但从产品属性和工艺来讲,无论缆索、医疗器械还是叶片,都属于“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加工”的范畴,都是依托于奥盛材料研究所对材料和工艺的研发。从企业发展理念来讲,都贯彻了同一个“连接”理念:大桥缆索是“连接”陆上的两地距离,心脏医疗器械是“连接”人体内外的距离;叶片是“连接”地空之间的距离。他相信,成功的“连接”,就是新时代的创新,就能催生出新的生产力和新效率。
汤亮认为,战略不变,不等于墨守成规,而是更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用“不为”的决然,给“有为”聚集资金、人力,依靠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劲锐出战,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