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产业路在何方

打造新模式借“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去

作者: ■本报记者黄涛
    
    自2015年以来,中国书画拍卖的市场份额一度萎缩。不过,赵无极的《银河-09.11.1956》在9月21日秋拍以5640万元成交,再此证明市场有活力和韧性。
    业内人士分析,此次秋拍与以往不同,现在中国大陆藏家对全球艺术显示出了浓厚兴趣,在藏家的参与度上,也不再是香港、台湾为主,大陆藏家的加入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好信号。
    “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变化,既是投资价值的反映,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北京正德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曹玉平说,文化产品在具有特殊精神属性的同时,一样具有经济属性。艺术品自身艺术价值及相关因素,决定其市场价值。
    有分析认为,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半边天,中国书画市场具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强劲的企业资本的天然优势。
    新常态
    对于去年中国书画艺术市场现状,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书画艺术市场发展具有两个基本现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发展出现巨大障碍的情况下,一方面,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滞迷的时刻,古代书画与近现代书画精彩纷呈,特别是近现代书画,一柱惊天,对市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市场进入了低迷阶段,价值投资的秩序正在建构。这是中国书画市场的基本面,也可以称之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新常态。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宗娅琮此前称:市场总体稳定、艰难复苏,甚至略有微缩,但未来前景可期,面临振兴的拐点。
    新模式
    不过,有分析指出,中国书画产业发展面临两个最大问题:一是产业化不够成熟,二是国际化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规模体量小;发展方式落后,主要为个体生产、个体经营、个体消费;市场结构不合理,一二级市场、高中低市场、投资收藏消费市场等结构失衡,产品与服务不均衡,中介不完善,商业模式落后,消费者与生产者地位不对等;市场诚信缺失,行业规范缺位,监管等制度不健全;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要素配置错位或缺位。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并探索艺术市场发展的新模式,曹玉平9月2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北京正德国际投资集团旗下北京金正德书画院在原有基础上正在构想打造“画说中国”互联网平台,其平台收集展示全国优秀书画家作品,供市场选择。
    曹玉平告诉记者,北京正德国际投资集团在北京、石家庄、郑州等地投入巨资筹建构筑中国书画艺术博物馆文旅产业集群,创建系列国际化现代艺术博物馆,并打造成为国内规模宏大、极具现代性的书画艺术展示平台和创作基地,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
    走出去
    中国书画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
    不过,前些年,以西方油画、雕塑等形式为主的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并在国际市场上日益走俏。而对于中国书画,由于文化差异以及国际市场的缺失,长期被拒于国际主流市场体系之外。
    中国书画艺术品如何踏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在曹玉平看来,书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哲学和思维方式,是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带一路’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际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应当担起重任、再谱文化交流新篇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协副主席董希源在今年两会说,“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推动中国书画艺术沿“一带一路”走出去,必将肩负起更重要的交流使命。
    曹玉平说,金正德书画院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广泛团结国内外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书画收藏家等,以书画艺术为主体,积极推动艺术创作,推介更多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借乘“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