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理念适用各行各业

作者: ■李富永

    9月25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正式投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迎来“凤凰展翅”的高光时刻。
    除了大兴机场投运外,近日,中国还有重要的基建投运,还有“国之重器”完工,比如福建平潭公铁两用跨海大桥通车、比如23000箱位的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下水、比如075两栖攻击舰下水,等等。其中075两栖攻击舰,排水量达到4万吨,据说世界上仅中美两国能造。仅仅1天之内,就有这么多振奋人心的成就。
    时值新中国70年华诞之际,令人兴奋的好消息还会联翩而至。每一个成就都值得庆贺,虽然对当下蒸蒸日上的国势来说,几乎每天都有奇迹发生,可以说已经是常态了。尽管可以用“锦上添花”来形容,却不可产生一蹴而就的幻觉,从而忽视背后无数人“艰难困苦、于汝于成”的辛勤汗水。
    无论是外人对“基建狂魔”的惊叹,还是国人对“中国制造”的自豪,都从不同角度展示出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奔跃的英姿。然而,这场征程尚未到达终点,眼前仍然有无数的高山深沟需要攀登和跨越。其中中国经济就必须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再次强调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到质强。这将意味着我国经济还将不断地爬坡过坎。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量大的特征体现在诸多方面,但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强。强的“体质”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经济性、科技水平等,总之最终要体现在人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上。在经济性方面,有质量、效益、效率等指标,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已经有很多企业进入了世界企业500强,但赢利水平和人均产值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便如华为,赢利规模也只有苹果的两成左右;至于国内的500强评比,指标更单一,只有营收一项,更难以反映效益和质量是否强大。在科技水平方面,许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自主化迫在眉睫,从去年开始,业界已经深刻感受到缺“芯”之痛了。
    交通运输产业也是一样。我国无论高速铁路或者高速公路里程,以及铁路公路客运量或者货运量,都是世界第一;民航方面,据媒体报道,到2022年,我国客运量将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全方位的交通大国目标即将实现。但是,交通运输行业对社会经济而言,毕竟是服务行业,是否强大,首先要看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但事实是目前仍有不足之处;此外,除了客运外,货物运输作为生产的保障,反过来也能反映国民经济的规模和质量。虽然我国货物运输量世界第一,但我国的GDP规模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恰恰说明我们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还没有占据高端。
    同时,就交通运输行业本身而言,一样有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在技术上,蜚声世界的中国大飞机、高铁,在技术上仍需要进一步向高精尖优化升级;在经济性方面,整个行业以及行业内的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正因如此,9月19日,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建设交通强国规划纲要,其中就提出了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的原则,规划了诸如大飞机、高铁、智能交通等技术攻关任务。
    建设交通强国的规划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这样高的规格颇为罕见。因此其中的理念和原则是有普遍意义的,对实现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也是有指导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