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助力民营制造业打造技术变革新高地

作者: ■本报记者刘可

    近日,在中国民营制造业发展高峰论坛举行期间,合肥市政府新闻办与人民日报海外网组织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全联新能源商会、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会员企业、异地安徽商会企业等商会负责人及中央暨海外主要媒体走访合肥科技与产业创新第一线,共同见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民营创新之都的崛起之路。
    走访过程中,合肥创新企业的“黑科技”处处可见。在合肥的赛为公司,不仅能实时看到湖南吉首的整个网络交通和景区酒店的动态售卖情况,智能轨道交通事业部总监贾明还介绍了赛为在地铁无人驾驶上的技术突破。赛为把无人驾驶的成果转化全面开花,设计研发的无人机,在农业指导、应急救灾、通信中继、警用安防、水利检测、电力巡查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尤其在光伏行业,一台无人机可以在一天内完成人工半年的工作量。
    每秒钟7000多转的旋转模组可以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靠的是欣奕华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的精准定位技术。欣奕华市场负责人于学习向记者介绍,企业每年在技术与产品研发领域投入巨大,成果斐然,所研发的洁净搬运机器人、测试机器人等产品打破多项国外技术壁垒,填补了国内空白,还牵头编制了工信部行业标准,多次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截至目前,欣奕华已拥有核心专利66项、软件著作权31项。
    智能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在合肥制造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170台高柔性、高控制、高速自动化焊接线Fanuc机器人出现在江淮汽车的生产线上,生产节拍达到60UPH(每小时60台);而在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记者则亲身体验了帮助病患进行康复训练的医疗机器人,看到了目前广泛应用于全国消防领域的灭火机器人。除此之外,智能机器人专属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消防灭火机器人、智能物流分拣系统等等前沿科技也都在积极实现成果转化,智能创新越来越多地在合肥制造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全球最大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在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人已经是标配。车间用透明玻璃隔断,通体明亮,宽敞的走廊更像是企业文化的展览馆,透过透明玻璃,车间里自动分拣、运送、巡航、充电的机器人井然有序,工人不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更是机器人的管理者,管控着整个生产质量安全。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总经理萧圣义向记者介绍,在整个光伏行业低谷期间,通威凭借新技术成本优势和引进国际先进体系的管理优势,成为业界唯一盈利的民营企业。今年年初投入使用的数字化生产车间,以高效单晶电池无人智能制造为主,打通生产、工艺、设备各个环节,智慧生产引领产业创新,生产革新正在助力合肥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
    事实上,光伏发电领域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在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厂房,安徽省人大代表、彩虹光伏副总经理方忠喜亲自带着采访团深入生产车间一线,实地感受全球最大的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生产线。方忠喜向记者介绍,彩虹光伏现有800T/d和750T/d全氧燃烧玻璃窑炉各一座,为全球最大的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生产基地。窑炉结构设计、工艺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全氧燃烧窑炉具有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品质等优点,较普通窑炉节能30%,绿色环保,烟气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
    记者从合肥参会商会代表处了解到,2013年至2018年,合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由42.4%提高到62.4%,增速始终保持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借力科技和产业创新,合肥正成长为长三角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城市。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在合肥扎根生长,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
    徽商新星联谊会会长王磊向记者介绍,科技创新将定义一座城市的未来,而智能制造无疑是科技创新中的未来和基础。
    王磊认为,以世界制造业大会为契机,全国制造产业领域相关的上下游商会,能够为会员单位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民营企业在交流合作中诞生的技术变革思潮,以合肥走在前沿的民营“磁场效应”为例,创新型的企业矩阵,将更加有利于整个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崛起。